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是我國轉方式調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大舉措,是加快節能減排、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也是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工業由大變強的必然要求。 日前,在兩會召開期間,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經信委主任謝超英,向大會建議指出,淘汰落后產能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法律、經濟、市場、行政等多種手段共同推進。他就其中的“市場”以及“走出去”等方式方法進行了詳細介紹。 現有方式有弊端 據了解,近年來依據國務院出臺的有關政策文件,相關政府部門采用產業結構調整目錄、市場準入、項目審批核準、供地審批、貸款核準等政策措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但當前,淘汰落后產能工作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弊端。一是落后產能的標準難以科學合理界定。落后產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主要是指生產設備、生產工藝的技術水平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以及生產設備、生產工藝的污染物排放、能耗、水耗等技術指標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生產能力。現有政策文件對落后產能的界定在具體指標上,基本以企業設備規模為主,導致一些合法合規的且有需求的小規模產能也被一刀切地淘汰掉,有些企業為避免被淘汰而盲目投資相對大規模的設備,加劇產能過剩。 二是造成行政文件與法律沖突容易激發社會矛盾。當前主要由政府相關部門下發行政文件,提出淘汰落后產能的要求和政策。由于淘汰標準不斷變動,多數項目立項時經過有關政府部門審批,且能耗、環保、質量等方面均達到國家標準限制類產能。由政府出面強令淘汰落后產能,面臨被淘汰的企業在設備處置、職工安置、債權債務等方面產生一系列的重大問題,解決不好,很容易激化矛盾,引發不穩定因素。 三是不利于企業積極主動地參與市場競爭。通過行政手段淘汰落后產能,使部分企業發展到一定時期,不是主動改造升級參與市場競爭,而是被動等待淘汰和財政補貼。
四是核查困難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由于退出機制主要采取中央財政獎勵的辦法,涉及部門多、核查層次多,需要淘汰的落后產能往往地處偏遠,規模較小,設備簡易,核查困難。一些不法分子腐蝕拉攏公務人員,采取虛構落后產能項目,或同一項目改頭換面申報獎勵項目,套取國家財政資金,造成財政資金流失,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個別地方一些不法分子串通公務人員利用這一政策騙取獎勵資金,已經受到嚴肅查處,教訓十分慘痛。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