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業革命對汽車產業的影響已經初露端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研究室主任王曉明認為,中國作為汽車后發國家,應該抓住機遇,探索符合第三次工業革命發展方向的新模式、新路徑。 改革開放30年,特別是入世10年以來,我國大規模市場、低要素成本優勢與合資合作模式相結合,推動了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要素成本快速上漲、匯率上升和區域貿易規則的改變,使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環境正在發生顯著變化。王曉明表示,盡管入世以來的高速增長已經結束,2020年前我國汽車產業仍然有可能維持10%左右的次高增長,而這段時間正是我國建設汽車強國的戰略機遇期。他指出,2020年以后汽車產業增長接近峰值,增速將進一步下降,如果沒有抓住機遇,實現汽車強國的難度更大。 不過,相比較歐美日等已有百余年汽車發展史的工業化國家而言,在傳統內燃機和汽車電子領域,我國無疑是一個后來者和技術跟隨者。王曉明指出,當今絕大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基本上被發達國家專利和專有技術所封鎖和壟斷,而中國本土企業與跨國汽車公司普遍存在5~10年的技術鴻溝,大部分核心部件(如汽車集成芯片)還需要依賴進口。由此看來,在未來10年左右時間內,在傳統技術路線上留給中國實現后來居上的機會十分有限。 王曉明分析指出,要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挑戰,應從戰略規劃、產業政策和體制機制轉換入手,推動汽車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一是制定汽車強國發展戰略。要從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求出發,圍繞構建具備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為內涵的汽車產業體系的核心,綜合考慮資源、能源、環境的約束,以及新一輪技術和產業革命的影響,明確汽車產業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在深化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二是制定創新導向的產業政策。結合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修訂工作,圍繞推動汽車產業轉型發展這個核心,以汽車電動化、輕量化、智能化為方向,以新能源汽車為重點,構建包括國家實驗室、汽車產業研究院和創新聯盟等不同層次、相互銜接的技術創新體系。 三是推進汽車產業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按照深化改革的要求,圍繞簡政放權這個核心,以新能源汽車為突破口,大幅度精簡市場準入的審批制度,改變多頭、交叉、重復管理的現狀。推進汽車稅制改革,建立促進技術進步和節能減排的稅收體系。深化國企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動實行混合所有制,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