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市場上,人們多年來一直對德國產品抱有“迷信”:只要是“Made in Germany(德國制造)”的產品,大到機床、汽車,小至鐘表零件,都被認為是質量優質的放心產品。“德國制造”不僅是品質的保證,更傳遞著德國人認真和嚴謹的性格特點。德國品牌的成功離不開其背后大量的高素質產業技術工人--培養他們的正是在德國教育體系中地位舉足輕重的職業教育。 德國職業學校學生遠多于普通大學生 德國的教育體系主要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所占的比重遠高于高等教育。德國教育的一大特點是分流早,在中小學階段就將一部分學生疏導至職業教育,降低“高考”競爭強度。學生分別在5年級和12-13年級進行兩次分流,最終進入大學學習的人數比例為35%左右,而其余65%將接受職業教育,并由此走上工作崗位。由于政府對職業學校投入巨大,職業學校教師素質較高,而且學生由學校和企業以“雙軌制”共同培養,因此學生在畢業時獲得的職業教育證書有著極高的含金量,在職場上非常受歡迎,就業前景和收入甚至比大學畢業生還好。 柏林工商業聯合會媒體發言人克里斯蒂安·貝萊特科魯茲告訴記者,所有職業學校都是公立性質,經費由國家、州政府、地方財政共同承擔。鑒于職業教育在校舍、學習設備和耗材等方面的特殊需求,政府對職業學校的投入遠大于普通學校。政府在一個受職業教育的學生身上的花費是普通學生的3倍左右。 德國職業教育的制勝法寶——“雙軌制”教學法 德國職業教育作為立國富民的“秘密武器”,其最重要的特點是“雙軌制”教育法--這也是德國職業教育久經考驗的成功秘訣。貝萊特科魯茲介紹說:“按照德國《職業教育法》的規定,職業教育的課程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學生學習與職業相關的行業基礎知識,從而為今后進入專業學習打下基礎。第二階段是專業學習。第三階段是畢業考試。職業教育一般持續3到4年,在這期間學生會與企業簽訂實習合同,每周3-4天作為學徒工去實習企業學習未來工作的實際技能,并獲得相應報酬;另外1-2天在職業學校學習理論知識。” 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十分明確,培養的技能注重實用,因此“雙軌制”教育法的優勢顯而易見。由于教育和生產實踐始終是緊密結合的,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投入工作,減少了實習的時間,對企業和個人都十分有利。另外,企業也通過這種方法有了自己的技術工人培訓和儲備基地,大大降低了合格技術工人短缺的風險,學校和企業互利互惠,實現雙贏。 職業教育受到德國社會高度認可 職業教育在中國,常常是無法接受高等教育學生的“無奈的選擇”。然而在德國,職業教育的受重視程度完全不亞于普通高等教育。在參觀柏林手工業協會下屬的技術工人學校時,記者向該協會主席尤根·維特克提出了兩國對職業教育認同上的差異。維特克主席的回答代表了大多數德國人的想法。他說:“一方面,從民眾的角度看,教育的目的是為獲取一種與個人的興趣、愛好相適應,并得到國家和社會認可的能力。這種能力是通向未來就業的階梯。因此,以培養和提高動手能力為主要內容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需求長盛不衰;另一方面,從國家的高度看,哪怕科研成果是世界一流的,但如果技術工人的制造水平或工藝跟不上,生產出的產品達不到設計要求,產品就無人問津,還是不能增加財富。因此,再好的高等教育,如果沒有職業教育為后盾,工藝水平上不去,一個國家制造業的競爭力也就無從談起。” 另外,從收入和就業率也可以看出,德國社會對受職業教育的技術工人高度認可。德國技術工人的月平均收入超過德國人的平均收入水平,大約在2500歐元(約合19052元人民幣)左右,高于辦公室文員、銀行職員和很多政府公務員;晉升為高級技術工人后收入還會明顯增加。從就業率來看,即便在目前歐洲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下,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也達到80%,遠遠高于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2013年德國青年失業率僅為7%,大大低于同期歐盟其他國家。 德國聯邦政府出版的《德國概況》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德國是一個原料缺乏的工業國家,它依賴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技術力量。”這里提到的技術力量就是指技術工人。德國人很早就意識到:擁有和儲備一流技術工人有利于企業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保持強大的競爭力。正是基于這種國情和競爭意識,德國形成了職業教育興盛的社會氛圍。而職業教育的興盛又造就了一批批高素質職業工人,這樣的良性循環讓“德國制造”享譽全球。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