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也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機器人市場仍處于發展階段,國內品牌弱小,國際品牌占90%以上的市場份額;關鍵零部件仍主要依賴于進口;核心技術仍有待提升;產業管理體系有待建設,距離實現機器人的產業化還有一段距離,機器人產業本身的競爭力和話語權仍然有待提升。 需靠多方共同發力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部分企業開始致力于工業機器人開發,多年來已經逐步積累了一定的技術成果和能力。進入新世紀以來,以沈陽新松、廣州數控等為代表的國內機器人制造商已經進行了較為長期的產業化工作和探索。在集成應用、機器人專機等領域,國內企業已經具有比較強的競爭力。 廣州數控董事長、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副理事長何敏佳表示,經過多年的研發努力,公司目前已經能夠自主研發多種配件,無需全部依賴進口,成本大大降低,可以生產性價比高的產品,每年銷量呈30%的增長率。未來將主要考慮如何與市場需求結合,繼續擴大生產規模,2020年預計產能將達到10萬臺。 盡管在機器人應用領域一直不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總體上看,要推動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實現規模化研發和應用方面,仍需多方共同努力。 從政策層面來看,由于機器人產業在我國仍屬高精尖新興行業,相關政策體系尚未完全適應其產業發展,產業管理體系仍不健全。因此,政府應當尊重市場規律,為行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公平的發展環境。 宋曉剛表示,在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智能裝備確實有很強的戰略作用,要呼吁其發展,引起各方重視。政府要為其提供更多政策與經濟支持,參考國外先進經驗,加大技術投入與改造;在國家的科技發展計劃中,應該繼續對智能機器人研究開發與應用給予大力支持。同時,為了引導市場有序發展,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將致力于解決行業共性問題、難題,努力拓展應用渠道,建立良性互動機制,加快推動機器人進入應用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