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跨國采購從狂熱到理性,出口和國際化將是本土廠商的主旋律之一 跨國采購是近幾年的熱點話題,也是我們繼續看好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的最主要原因。 對跨國采購(global sourcing)翻譯有很多種,在此我們簡單解釋一下?鐕少徶饕侵钢圃焐虒⑵渖a產品中的零件或部件到本國以外的其它國家特別是低成本國家進行采購的現象。跨國采購在其它制造業由來已久。對汽車行業來講,主要體現在配套市場上的主機廠或大型零部件制造商到低成本國家采購,當然售后市場上的大型企業也加大了跨國采購的步伐,采購除了零件或部件外,甚至以貼牌生產方式采購整個總成。 汽車行業的跨國采購中,中國是最重要的低成本目標國家。最初是北美三大整車廠受其國內市場的競爭壓力,加大中國采購的力度,隨后包括其一、二級零部件供應商,以及來自于歐洲的大型整車廠和一級供應商也投入到中國采購的大軍中,接下來商用車公司和工程機械公司也加入這一行列。當然,也有一些公司有較強的戰略能力,十年前就開始全球采購戰略,并且業績不凡,如德國博世公司。 中國因此成了炙手可熱的全球采購目的地,不少公司在設立中國采購的目標時雄心勃勃,如果將他們的總目標采購量加起來,從2003年到2008年應該會高達2000億美元以上,在中國設立的各類采購中心也達到約400到500家。中國采購因而一度十分狂熱。根據我們統計,通過蓋世汽車網尋找供應商的配套市場采購商就多達300余家。 造成這個狂熱的原因主要有三種:1)北美的主機廠和配套供應商競爭壓力太大,迅速降成本心切;2)Made in China產品比比皆是,因而認為零部件采購也會一樣迅速;3)一些廠商過于樂觀的預測和宣傳也起到了鼓動的效果。 然而事實上,根據這近四到五年的實際采購實踐,中國采購的成果并不像大量公司預測的那樣樂觀,幾乎80%以上的公司沒有達到他們采購量和采購降成本的目標。而隨著人民幣升值和出口退稅率的下降,中國采購面臨的壓力更大,國際采購商已經將目光同時轉移到越南、印度、泰國、澳大利亞等其它國家與地區。 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有:1)配套市場的零部件采購,對供應商的資質要求很高,包括技術開發能力、質量、生產工藝和流程、物流和語言溝通能力等,能直接符合要求的中國本土零部件公司較少,跨國零部件企業又配合較差;2)能基本符合要求并且能力較強的中國配套供應商傳統上只專攻國內配套市場,絕大多數沒有出口經驗和國際化交流能力,因此讓很多采購商止步;3)由于中國汽車市場這幾年也增速太快,部分供應商沒有產能做國際市場,因此也沒有重視國際采購商;4)部分中國供應商因缺乏長期戰略眼光,對于出口市場不重視而讓可能的機會失之交臂。總之,在這一輪國際大公司主動伸出橄欖枝的熱潮中真正能抓住機會的并不太多,而這樣的好機不會長期存在。
目前,國際采購商對于中國采購日趨理性和實際,通過選擇和培養潛在核心供應商;加大自身物流整合;加強與外資在國內的工廠的溝通提高后者對于出口的積極性;分散采購目的地,與其它新興市場進行對比決定采購地點等方式來推進中國采購的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