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確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和促進技術升級,推動中國社會經濟變革的戰略,已成為今后一個時期的主要任務。與此同時,國際汽車市場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 一是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以來,全球經濟仍然復蘇緩慢,但是全球汽車的產銷量、保有量已經恢復到危機之前的水平。全球汽車的保有量在9億輛水平長期徘徊之后,于2010年首次突破10億輛,全球汽車的產銷量在7000萬輛的水平也是經歷過長期的徘徊之后,于2011年首次突破了8000萬輛。 二是新興市場持續擴張。中國2010年到2012年汽車產銷量的增幅雖然不大,但是由于基數很大,2012年成功實現產銷超過1900萬輛的水平。在中國汽車人心中一直盼望著的2000萬輛的標志性目標,在2012年雖然未能如愿,但是中國的汽車產業還在增長,這已經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件了。 三是傳統汽車市場不同程度的開始復蘇。美國2011年產銷量也出現了10%以上的正增長,2012年美國繼續保持增長,1-12月同比增長到13.4%。歐洲地區2011年的增幅在下降,但仍然保持正增長,但到了2012年均出現負增長,形勢不容樂觀。 面對國內國際跌宕起伏的新局面,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已經刻不容緩,中國汽車產業一定要在充滿變革、融合、創新的機遇中有所作為,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趨向也要做好調整的準備,以適應未來的發展趨勢。我認為面對未來的汽車產業發展趨勢,主要應做好以下七個方面的準備: 一是要遵從經濟規律,順勢而為,承受結構調整的嚴峻考驗。歷史證明,世界經濟就是在一波又一波周期性的擴張與收縮過程中,通過大浪淘沙,不斷進化而來的。專家們說,近幾十年來,美國過渡的利用凱恩斯的宏觀調控理論,對抗多年經濟的自然規律,以至普遍出現了通貨膨脹和通縮并存的現象。歐債危機的起因也是由于對經濟規律的誤判,以為寅吃卯糧不會出現風險,以及應對能力過高的估計以至自食其果,而不能自拔。 一直以來專家們議論,中國已漸入市場經濟,按市場經濟行事應逐漸成為常態,因此中國汽車產業在搭上世界和國家經濟發展的快車,并經歷較長時期的發展之后,應該追求周期的變化和產業調整周期的規律,在收縮期內勇敢面對,完成一次充分的反應和蛻變,實現鳳凰涅盤的過程。
二是要有打持久戰的充分準備。汽車產業的發展不能搞大躍進,自主品牌的發展更是要通過長期的積累。經過若干年寂寞的過程,20年前,我們最初的目標是在自主開發車身,以及通過合資合作的方式開發發動機的噴射技術,F在眾多的汽車產業已經可以為振動和造聲開始深入的研究。每一項改進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可以說我們的汽車產業已經具有從整體上是整車開發、研制的標準,當我們低頭時,總感覺到是一團亂麻,但當我們回顧時才發現我們已經收獲頗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