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項目引發爭論 內陸核電暫停 2月,安徽、江西兩省關于彭澤核電跨省、風險轉嫁等爭議引發了輿論對內陸核電建設的討論。這些討論的焦點在于內陸核電廠選址的科學性、環評及民調的客觀真實性、對環境(尤其是水環境)和公眾健康是否造成影響等問題。 內陸核電建設的計劃和公眾接受度一時經受考驗。 10月2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十二五”不安排內陸核電項目。這個決定隨即給一些內陸省份今年剛完成的 ‘“十二五’期間爭取開工首個項目”的規劃潑了盆冷水。 點評: 從能源資源短缺、節能減排以及電網接納能力和核電電價競爭性等角度來看,內陸地區需要發展核電。但對內陸核電發展的慎重,體現了國家對核安全的高度重視,也考慮到了公眾的接受度。“十二五”期間不安排建設,應該說是給了核電行業及已做規劃的地方政府更多的時間去充分調研和論證內陸項目的安全和布局。 內陸核電建設不在一時緩急,而在長久安全,所以仍可期待。 從國際上看,全球440多臺運行機組中,內陸機組占了一半的份額,說明內陸核電建設是有經驗借鑒參考的,并不是在“吃螃蟹”。而且,核電是改變我國能源結構的重要戰略選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必須要有一定的規模才能發揮重要作用,而內陸核電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布局還是要根據地區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做適當考慮。 4、建設有序推進 自主創新加快 4月初,伴隨4號機組投入商運,秦山核電二期擴建工程全面建成投產發電,我國在運核電機組增至15臺。而截至發稿時,我國在建和獲批建設核電機組也增至31臺。 從年頭至歲尾,各種文字、圖片和數字一一記錄著核電站現場工程建設與生產準備高峰的各個時刻:一些機組完成穹頂吊裝,施工由土建全面轉入設備安裝階段;一些機組(寧德核電、紅沿河核電)已經完成多項相關試驗,準備并網發電;AP1000依托項目4臺機組,雖然存在進度滯后計劃情況,但總體可控。10月4日,三門核電1號機組主管道開始安裝;12月20日,三門核電1號機組首臺蒸發器完成吊裝。 而與核電建設過程同步進行的,還有企業在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方面收獲的成果。今年以來,通過三代核電項目建設推進,我國已經掌握了三代核電(AP1000)常規島技術、在役檢查技術(計劃明年用于三門核電),而且全面掌握了三代(EPR)核電建造技術。 點評: 秦山二期擴建工程的全面建成走出了一條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管理、運營大型商用壓水堆的標準化新路,同時創立了中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商用核電品牌,為實現我國核電“走出去”戰略打下堅實基礎。 此外,核電重啟后,新增在建機組拉開了新一輪核電建設的序幕,接下來從無到有,從平面到立體的進程又將開始,穩步發展值得期待。 目前我國在建的三代核電項目,正處在引進消化吸收階段, 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做到自主創新,擺脫“外國人有的我們也要有”的爬坡和追趕,做到“外國沒有的我們也能有”的自主研發,至關重要。而從常規島建設到施工工藝和建造技術,再到在役檢查,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作為自主化的引擎發揮了關鍵作用。一個個自主創新的匯集,一個個難關的突破,不僅打破了被人“卡脖子”的困境,更為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設計、研發、建設和運營夯實了道路。 5、快堆通過驗收 自主三代蓄勢 中國實驗快堆工程10月31日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我國在先進核電前沿領域收獲了成果。 此外,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ACP1000、ACPR1000+、CAP1400今年均有進展:中核集團的ACP1000示范工程(福清5、6號機組)初步安全分析報告順利完成并就此進行了咨詢評估;中廣核集團的ACPR1000+技術方案于11月底通過專家評審并被認為總體水平達到了三代核電技術水平;CAP1400 的PCS冷凝水膜耦合試驗方案、PCS綜合性能試驗方案、臨界熱通量試驗方案設計、PCS綜合性能試驗臺架初設及PCS水膜冷態試驗臺架可用性鑒定先后通過評審。 點評: 中國實驗快堆通過國家級驗收,標志著我國在四代核電技術研發方面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成為世界上擁有快堆技術的幾個國家之一。 伴隨當前全球核電技術革新進程加快,以及各國對核安全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國核電面臨著從二代改進型技術優化升級到三代技術的必然選擇。二代及二代改進型技術為中國核電發展打下了穩固基礎,而自主三代技術的開發應用將成為中國核電實現“由大到強”和“走出去”戰略的技術支撐。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擁有自主品牌,才有資格參與市場競爭并真正實現核電的出口。 在三種自主三代壓水堆機型ACP1000、ACPR1000以及CAP1400中,前兩者是在我國成熟的二代改進型核電技術基礎上,結合三代核電先進的非能動安全設計技術而誕生的自主品牌。CAP1400是在引進消化吸收AP1000三代技術基礎上,通過再創新開發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功率更大的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技術品牌。三者并存或競爭,是否由市場說了算,仍需期待。 6、科普形式多樣 核應急有預案 3月起,各大核電基地公眾開放日、依托微博的“微旅游”和“微訪談”、“地震與核電安全”展覽等各種類型的核能科普公眾宣傳活動持續至年底。 12月8日,主題為“清潔核能助力兩富浙江”科普宣傳系列活動拉開了浙江省范圍內規模最大、受眾最廣、為期最長的一次核能科普公眾宣傳活動序幕;12月11日,國家核電舉辦今年第六次公眾開放日;12月22日,中廣核通過官方微博邀請深圳高校學生、社區代表及網絡意見領袖參觀大亞灣核電基地,共同探討核電與社會公眾溝通的新途徑。這些活動,為今年的核安全科普活動畫上圓滿的句號。 此外,今年4月,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五屆二次全體審議通過新修訂的《國家核應急預案》,同時編制《國家核應急工作“十二五”規劃》。 點評: 經過多年探索,我國核能公眾科普宣傳伴隨核電發展已有一套適合國情與核電發展現狀的方法,但新的傳播環境需要更多的透明、開放和“去神秘化”,更需要探索新的傳播方式,以提高與公眾互動的程度,消除公眾對核電與核安全的誤解。 今年以來的各種科普活動,總體呈現出新的特點:首先,各核電企業利用官方微博這一新興的傳播平臺,通過信息發布、交流互動、組織活動,解疑釋惑等新的方式傳播核能(核電)信息,使更多的人關注和了解核電,有效拉近了核電與公眾的距離;其次,各種活動的持續性使科普逐漸建立起常態機制;第三,大眾媒體提供了更多關于核電及核安全的信息,公眾心理訴求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滿足。
此外,《國家核應急預案》和《國家核應急工作“十二五”規劃》所做的統籌部署和頂層設計,將使核應急工作在實踐中逐步趨于完善并發揮實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