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眼中的中國市場 歐洲機床協會會長馬丁·卡普在報告中分析,中國機床制造商主要面向國內市場,它們的技術瓶頸體現在創新、人才和關鍵零部件方面。由此,他預測中國機床制造商將優先考慮削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技術升級。 他從多個維度全面分析了中國的競爭對手。 技術上,大部分中國供應商認為他們和國外競爭對手差距明顯,尤其是其質量和穩定性不為高端機床客戶所認可接受。 研發上,中國供應商意識到了技術競爭力的重要性并且在積極發展其獨立研發能力,也已經與高校和供應商建立起了良好的技術合作,但很少和第三方技術專家合作。 裝配上,缺乏優質勞動力成為中國供應商的一個明顯挑戰;中國競爭者有能力生產大部分配件,但仍有部分配件必須要通過進口來保障整體表現。 銷售和服務上,中國公司在中國以內有好的服務能力,但在海外卻幾乎沒有直接的服務,通常中國供應商提供1年保修和針對本地客戶的24到48小時之內的現場服務。 國際化上,大部分中國企業依然瞄準國內市場,而在出口問題上奉行機會主義,并依靠海外銷售代理提供銷售和服務。報告還認為,中國企業在長短期內幾乎都沒有興趣進行或參與海外的并購或收購。 反觀德國機床企業。雖然德國機床的技術優勢是普遍公認的,但是最終用戶看到了其與中國競爭對手相比在服務方面有待改進的地方。 他分析說,技術升級被中國企業高度重視并被作為和國外主要對手相競爭的戰略,中國企業和國外對手的技術差距會逐漸減小,尤其是車床,但加工中心這個領域的差距仍會很大。 對中國企業而言,降低成本在規劃里,但大部分主要配件仍靠進口,尤其是針對高端機器,這樣做是為了確保長期的精確度,可靠性和穩定性。 中國機床產業呈現多樣化的態勢,大型生產商不僅生產機床,也生產配件。未來增長戰略依然以中國國內市場為主,國際的有機增長是次要目標。中國企業通過服務為其客戶增加附加值,并將此作為其競爭優勢。同時,中國企業十分依賴政府通過優先政策和大款額補貼的扶持幫助。 馬丁·卡普還向歐洲企業介紹了中國政府對機床行業的產業政策。他指出,目前,中國政府大力支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并發布了旨在引導機床行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指導意見。 報告注意到,近幾年,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機床工業的相關政策和指導方針,機床工業的第12個五年計劃的重點是將中國從一個大批量生產國轉變為一個高技術的生產國。 自2009年起,工業和信息技術部出臺了具體政策來支持和補貼中國公司來發展高端機床,政府補貼占項目總投資的30%,以獎勵、借款、借款利息補貼和退稅等形式給出,例如沈陽機床作為最大的機床生產商,收到了政府的大額補貼。 除了中央政府的支持政策以外,全國各地不同級的政府還根據當地情況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規定,比如遼寧省。國有企業比私有企業得到的政府補貼更多,分配給私有企業的補貼額有限。 他還提到,大陸和臺灣之間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鞏固臺灣廠商在中國機床工具市場上的競爭力,尤其是在低中端市場和配件市場。 在調研中國市場的基礎上,德國工業提出了旨在優化服務、本地化研發以及應用程序支持方面的行動號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