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政府近年積極扶植本地半導體產業茁壯,欲使半導體產業成為繼PC、高鐵之后,大陸另一具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因此積極透過補助與政策強制措施給予扶持。然而,這也對美國及其他國家與地區半導體產業形成不對稱競爭威脅,加上可能形成的國家安全威脅,令美國政府對大陸扶持自有半導體業感到憂心。 對此,美國政府除了阻礙大陸半導體業者收購美國企業以避免其壯大,新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Trump)就任后也可能提高大陸產品進口美國關稅來因應,顯示當前一場華盛頓與北京基于半導體產業競爭的政治角力儼然逐漸升溫,這也成為美國與大陸兩強如今競奪全球霸主地位的角力一部分,誰能勝出勢將影響其國力消長。 大陸修正過往失敗策略正朝穩健成長途徑邁進 根據金融時報(FT)報導,美國政府憂心其來有自,一方面大陸近年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半導體消費市場,據大陸半導體業者中芯國際(SMIC)調查,2000年大陸仍僅有160億美元半導體銷售額,預估到了2016年將大增至1,430億美元,超越美國同期的460億美元,并占全球逾3分之1規模。 但另一方面,大陸自有半導體產值占全球比重仍低,市場顧問公司Bain&Co調查顯示僅占全球6~7%,這等于大陸自有半導體生產規模與本地半導體消費市場間仍存在龐大落差,因此大陸龐大的半導體市場仍必須高度仰賴海外進口半導體產品,形成龐大貿易逆差來源,這也成為大陸政府欲介入扶植自有半導體產業的主要根源。 不過大陸政府早期投入欲縮小上述供需差距的策略卻未見成效,據麥肯錫(McKinsey)估算,大陸政府曾同時在全大陸超過15省投資興建130座晶圓廠,但這類未縝密規劃的措施卻導致大陸半導體產業呈現高度破碎化且未能規模化的結果,不過Bernstein半導體分析師MarkLi指出,大陸如今已學到了過往扶植策略失敗的教訓。 Li指出,如早期大陸中芯國際為達到與一線半導體廠商相同發展水準,大舉投資在購買高階制程設備,最后卻導致虧損,此后中芯國際調整發展策略,改扮演稍落后一線大廠如臺積電發展腳步的跟隨者,并降低投資規模及研發支出。由于這項策略得宜,讓中芯國際股價逐步上揚,預估2017年中芯國際營收將成長達3成,優于外界預估臺灣第二大半導體廠聯電的2~3%成長幅度。由此,顯示規模不一定要大才能創造較佳獲利表現。 海外購并、政府補助、零和政策三管齊下加速規模與技術茁壯力道 大陸半導體業者為加速壯大規模與技術優勢,正積極展開海外購并策略,如清華紫光集團(TsinghuaUnigroup)此前欲透過收購美國美光(MICRON)等海外業者途徑,縮小在先進技術上的差距,另有一家大陸國營企業欲以26億美元收購美國快捷半導體(FairchildSemiconductor)。即使如此,但大陸半導體業者的收購企圖心卻面臨美國政府及監管機構阻礙,甚至在歐洲的收購移動同樣面臨困境,這也成為阻礙大陸政府壯大自有半導體產業的一大障礙。 不過分析師認為,即使面臨監管阻礙,大陸半導體業者仍將持續嘗試海外購并,因為就算在整體產能上能有進步,但若未能取得先進技術,就無法具備生產高階處理器及存儲器的制程。目前中芯國際、武漢新芯(XMC)及華力微電子(HLMC)晶圓制程技術僅達28~32納米階段,仍未能進階至14~16納米制程水準。 除了收購策略,大陸政府也透過補助與零和競爭政策扶持產業壯大,如強制或鼓勵本地買家只能向大陸本地半導體供應商購買零組件等產品,或強制以技術轉讓為代價,換取海外業者準入大陸市場經商等的條件。另外,分析師也稱大陸市場存在可能導致半導體產品供過于求的問題,進而容易引發全球性跌價風險。 川普揚言調高大陸產品進口關稅恐有利有弊 面對這樣的產業態勢轉變,部分美國及其他國家地區半導體業者已開始前仆后繼前進大陸,透過合資及自建方式設立自有生產線。 不過隨著川普當選,不排除就任后兌現此前宣稱可能對大陸商品進口美國課征高達45%關稅的說法,借以保護美國本地制造商,雖然這可能有助削弱大陸制產品進口美國的競爭力,但也可能對高通(QUALCOMM)、英特爾(Intel)及三星電子(SamsungElectronics)等在大陸已透過合資或合伙方式設有產線的美國及全球主要科技大廠形成危害,且不排除可能升高兩國貿易壁壘及更多其他競爭沖突的風險。 部分分析師認為,上述海外半導體廠與大陸本地半導體相關生態體系合資、合伙的模式,也等于間接為大陸朝建立具全球競爭力半導體產業的目標,更邁進了一步。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