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目前正在制定新的發展規劃,即大眾集團2025戰略。這一戰略的重點是,大眾旗下的十二個品牌通過去中心化的措施變得更加強大,讓區域市場具有更多的自主決策權。”6月7日,緊鑼密鼓的中國行期間,穆倫以大眾集團CEO身份第一次面對中國媒體時,便拋出了大眾2025戰略。 這是大眾首次對外公開提及2025戰略。此前的文德恩時代,大眾曾經推出2018戰略,核心內容是將自身打造成“全球經濟和環境的領導者”,在創新、客戶滿意度、利潤和銷量方面全面超越豐田。 在2018戰略計劃中,大眾集團的優先任務是到2018年將銷量提升至1000萬輛、實現8%的盈利率目標。 目前,距離大眾2018戰略收官還差一年多時間,除了在總量上大眾已經實現千萬,但由于受到“排放門”事件的影響,在利潤指標、盈利性和品牌口碑,大眾很難超越豐田。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2018戰略,大眾2025戰略不僅僅是銷量和利潤的目標,而且將決定大眾采取何種手段應對當下排放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全球汽車產業面臨的電動車、智能化、共享經濟的新趨勢。 “大眾2025戰略就是要在新的形勢下,對于大眾要在2025年到2030年達到什么樣的目標作出判斷。”穆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大眾需要從一個傳統的汽車制造企業轉變為一個全新的移動出行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大眾成為在寶馬、福特、通用等車企之后,又一個提出向移動出行服務商轉型的汽車制造商。作為一個向來高舉高打、以戰略取勝的企業,大眾2025戰略不僅將決定其自身的未來,也將影響全球汽車工業的格局。 轉型移動出行服務商? 當下的汽車行業的競爭,早已不僅局限在汽車企業本身,移動互聯網的崛起,讓未來的汽車生活以及汽車產業鏈條上的角色扮演者重新分工,傳統汽車行業的顛覆者和終結者很可能來自于互聯網企業,傳統汽車制造們不能再坐以待斃。 大眾轉型移動出行服務商的重要一步,首先是加強對數據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的研究,在全球建三個名為“未來中心”的研發機構。 “大眾汽車全球未來中心的任務是把現有的汽車工程技術和創新的技術趨勢能夠更好的結合起來,更好的了解客戶的需求和體驗。”穆倫強調,三個全球未來中心之一必須要設在中國北京,其他兩個設在硅谷和柏林。 除此之外,5月24日,大眾汽車宣布對出行分享公司Gett進行總額3億美元的戰略投資,計劃通過這筆投資進軍汽車共享服務市場,除此之外,大眾還打算將自己的服務范圍擴大至按需打車和自動駕駛等方面。 在“排放門”之后的戰略轉型中,大眾集團會將打車業務、移動出行作為新的業務增長點,爭取今后在按需移動服務領域占領更多市場份額。大眾目前將相當大的一部分資源轉向軟件和應用中,希望到2025年,公司能夠從包括移動出行在內的新商業模式中獲得相當可觀的銷售收入份額。 據了解,在歐洲,汽車共享服務到2025年的收入或可達到100億歐元,Gett在歐洲市場排名第一,是Uber在歐洲市場最大的競爭對手。“在2025年發展框架和藍圖中,與Gett進行合作,對于大眾汽車而言是里程碑事件,讓我們在未來能夠為客戶及其移動需求,提供集成式的解決方案。”穆倫告訴記者。 汽車制造商投資共享出行APP上,大眾并不是首創。無獨有偶,就在大眾宣布投資Gett當天,豐田汽車也宣布投資Uber。通過這項合作,汽車購買者可以從豐田金融服務公司租賃汽車,并用作為Uber駕駛員獲得的收入覆蓋自己的支出。同時,豐田和優步也在探索開發車內APP,并將立項把豐田和雷克薩斯的汽車賣給優步。由此看來,豐田投資Uber,重在提升汽車銷售,探索未來移動出行的最佳商業模式。 更早些時候,通用汽車5億美元投資 Lyft,通用汽車為Lyft司機提供短期的租賃汽車,并且雙方將在美國聯合建立自動駕駛汽車綜合網絡,計劃在今年開始真實路測試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 目前中國在移動出行方面是非常活躍的市場,Uber在中國的布局不錯,而lyft在中國的合作伙伴正是本土共享出行巨頭滴滴打車。但是Gett的重點市場在歐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中國布局,這意味著在中國市場,大眾還需要進一步布局。 百萬電動車規劃如何落地? 為了達到全球日益嚴格的碳排放標準,“電動化”勢在必行。在排放事件之后,穆倫對此的認識更為深刻,“新能源汽車將是大眾2025戰略中非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根據美國汽車新聞的消息,大眾計劃在2025年前,實現100萬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年銷售目標。為此,大眾將在2020前年推出多達20款電動車或電汽車,包括兩款特斯拉競品——保時捷的Mission E電動車和奧迪e-tron quattro電動車。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10月開幕的巴黎車展上,大眾將推出一輛純電動汽車NUVe,目標直至寶馬i3。來自外媒AutoBild消息顯示,NUVe基于大眾的全新MEB(Modular Electrification Kit))平臺,該平臺的概念車首次出現在今年2月拉斯維加斯CES展,當時亮相的是BUDDe概念車。 MEB平臺可以使用“平鋪式地板”電池,有助于增加車內空間,會比目前的E-高爾夫空間更大。平鋪式地板電池非常重要,它允許工程師基于車輛類型改變其大小。 預計這款定價低于4萬美元的NUVe將于2019年上市,而他只是大眾研發六款概念車之一,包括NUVe在內的四輛車將會投入量產。 除此之外,大眾還在籌建第二個MEB平臺。眾所周知,電池生產十分昂貴,并且許多電池為某些車輛專屬,極大地限制了生產規模,這種情況在使用大眾的模塊化MEB平臺后,可能會有所改變。基于該平臺,大眾將能夠很容易地改變軸距、座位位置,從而使其能夠用于更廣泛的各種車型。但是,現有的MEB模塊化平臺對于像輝騰那樣的車輛不太適合。因此,大眾汽車集團在設計和建造一個新的平臺,以更適合長軸距的車型。 除了產品方面的規劃之外,根據德國媒體的報道,大眾計劃斥資110億美元在德國建造一個電池工廠。由于全球供應過剩,戴姆勒在去年年底關閉了其鋰電池工廠后,德國一直缺乏一個制造重要電池組件的工廠。 無疑,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在中國,大眾正在推進插電混合動力車型的國產,很快奧迪A6的插電混動將在長春國產、之后PHIDEON輝昂插電混動車型也將在上海國產。 大眾與豐田的馬拉松 種種跡象看來,穆倫2025戰略的核心就是制造更低成本的汽車、組織架構扁平化、電動化、互聯網化,以及更高的利潤和全新的品牌形象。 而在大眾的戰略中,與豐田的競爭一直貫穿始終。“我們對豐田很多年來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敬佩。作為一個全球化的汽車企業,豐田是非常成功的,與豐田相比,大眾在很多重要的領域要做很多工作才能與豐田競爭。” 6月7日當天,在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關于大眾與豐田競爭的提問時,穆倫并不吝惜對于豐田的正面評價。 在與豐田馬拉松式的競爭中,大眾能否勝出有三個因素非常關鍵:首先大眾能否盡快走出排放門的陰影;第二在關于未來的布局上,比如新能源汽車,大眾能否領先;第三,面對汽車產業變革和動蕩,大眾與豐田誰能更好地把握住方向。 目前看來,“排放門”的確在北美市場有直接反應,今年一季度北美汽車市場銷量同比增長3.3%,達到408萬輛,但是大眾在北美的銷量并沒有同步增長,相反同比下滑2.1%至20.2萬輛。 但是,并沒有很多人猜測的那樣嚴重。今年一季度,由于歐洲和中國市場的穩健,大眾全球銷量同比增長0.8%,以250.8萬的總量超過豐田的246萬。 根據中國乘聯會最新發布的數據,在5月份狹義乘用車批發銷量前十名的企業中,一汽大眾連續兩個月奪得冠軍,上海大眾緊隨其后,盡管大眾全球市場受到多重因素影響,但是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影響在中國的銷售。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以來,日本“燃效造假”風波,已經導致三菱汽車社長、和80多歲高齡的鈴木汽車社長鈴木修紛紛辭職,前者還因此被日產趁機收購,隨著事態的進一步發展,這場風波已經給日本汽車制造業蒙上了一片陰影,其后續影響還在發酵。 提到鈴木,大眾文德恩時代推進的“廉價車計劃”曾經試圖與鈴木合作,談判已經非常深入,但最終并沒有如愿以償。有意思的是,穆倫本人當時作為大眾汽車集團產品規劃的負責人曾直接參與與鈴木的商談。 面對汽車行業動蕩的格局,大眾如何把握機會?“大眾汽車對外敞開合作,但絕不是把我們的意愿強加給合作對象,也就是說我們和某一個企業合作并不是想把它將來放到我們集團之下變成第十三個品牌,而且希望各取所長實現共贏。”穆倫最后表示。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