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曉波通過嚴密的歷史推演,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開掘出了一點光亮——2016,中國制造迎來黃金五年。 “上帝要懲罰誰,就讓他去做制造業好了。” 這是流傳在中國制造業老板圈子里的口頭禪。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做實業的人幾乎都成了茫然的“夜奔人”:焦慮、恐慌、活著、死去…… 但是,吳曉波通過嚴密的歷史推演,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開掘出了一點光亮——2016,中國制造迎來黃金五年。 27日上午,吳曉波的“轉型之戰——制造業千人大課”在深圳開啟,吳曉波作了題為《2016,中國制造迎來黃金五年》的演講。中國制造業究竟該怎么轉?有哪些機會,哪些陷井?干貨滿滿。 未來五年,中國的產業經濟是面臨總崩潰的悲慘命運?還是完成脫胎換骨的轉型,所有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上。 “ 歷史:四次轉型制造業最苦 ” 我們國家的制造業最辛苦,從1978年到今天,我們經歷了4次大的轉型。第一次轉型從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元年,召開了十二屆三中全會。1978年之前是以中國軍工業為重點的國家,以軍工優先。78年以后鄧小平講改革開放,第三次世界大戰不可能爆發了,要搞民生建設,要發展輕工業。78年中國的制造業非常落后,當年中國的經濟總量是日本的1/3,我們在一個非常低的起點上開始第一次轉型,1978-1992年,當時完成了中國第一次轉型的主力軍,不是我們的國有企業,而是鄉鎮企業。我們現在不談鄉鎮企業,而是談民營企業。 那一段時間,中國有4年的時間是鄉鎮企業的轉型,特別是輕小集加,輕工業,小企業,集體經濟,加工業。在軍工重化的體系以外,這些基本上是做鈕扣,編制袋,做襯衫,做電纜,做鐵鍋,自行車,印染等等。這些企業慢慢的崛起,然后把國有企業的工程師挖走,把國有企業的設備也挖走。當年廣州有一個廣交會,一年兩次,建國以后搞的,中國建國以后歷史最悠久的商品交易會。當年這些輕小集加的企業跑到廣州來,他們是沒有資格進入到廣交會。在1985年之前中國的鄉鎮企業里面,不允許有大學生,沒有一個大學生,大學全部是國家分配。 1986年以后中國的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到杭州調研,萬象集團,萬象集團的老總1940年出生的,現在還在。宋健對他說,你對國家有什么要求?他說也沒有什么要求,給我個大學生。宋健說回去想辦法,國家科委回復,8萬塊錢一個人,我給你大學生。1986年的8萬塊大概相當于現在的8千萬。 1986年花8萬塊錢請了一個大學生,跑到廣交會,也沒讓進,要進去?加入協會。有些人不舍得花兩百塊錢,從窗戶爬進去。在廣交會的會場旁邊自己搞一個民營的商品交易會,到今天還在。 浙江人為什么很厲害?浙江人在1990年之前,浙江商人在全國的名氣都很臭,為什么?溫州人當時搞商業,到了92年以后浙江人變得非常的像,出現的名詞叫“浙商”,第一次出現是1995年,95年以前是沒有浙商這個概念,95年以后才有浙商,92年以后為什么浙江商人非常像?因為92年浙江開始搞市場經濟,浙江是全國市場最發達的地區,到現在,全球小商品市場在義烏。到現在全世界最大的服裝交易市場,在杭州,當年浙江省有三千多家排名全國第一的專業市場。這就是第一次轉型,鄉鎮企業在國營的流通體系以外建立了自己的流通體系。 92年中國開始搞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入到一個新的方向,這個轉型的變化怎么帶來的呢?我們通過1978-1992年14年的發展,出現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88年的時候中國鄉鎮企業在中國制造業的用戶跟國有企業是一樣的。1988年的時候中國鄉鎮企業的利潤總額超過了國有企業。1988年鄧小平講了一句話,中國改革十年,最大的意外是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鄉鎮企業已經撐起了中國的半壁江山。我們通過15年的發展,中國的產業規模開始擴大,突然間有一個短缺經濟慢慢進入到滿足經濟,92年只要生產出來就賣的掉。現在品牌要有定位,要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市場。企業的競爭力開始由生產能力變成了市場能力,中國經濟到市場經濟。 92年以后中國商品開始發展,老百姓手里有點錢,所以我們要改善他們的生活。怎么辦呢?讓他們吃好穿好,所以服裝、飲料行業開始起來,還有保健品。當我們吃好穿好以后怎么辦?我們家里夏天的時候最好有一個空調、大冰箱,89年以后開始有電視機,家電企業起來了。中國的服裝品牌,中國的飲料品牌,中國的家電,你想的起來的,這三各行業的品牌,90%以上成名在1992-1998年之間,這就是中國的第二次轉型。 到了98年以后,我們又面臨了一次轉型。98年發生了一次經濟危機,亞洲地區發生了一個貨幣的大泡沫。 1998年2月份的時候全國開兩會,朱镕基總理說,中國70%的工業制成品產能要提升,中國的制造企業要轉型升級,帶著國家往前走。即使萬丈深淵,也要鞠躬盡瘁。保健品每天在喝,冰箱、洗衣機都有,朱镕基說買汽車,98年中國開放房地產行業,1998年中國取消了租賃分房,開始學香港,按揭置房。中國房地產的元年是1998年,當大家開始買房子,買汽車的時候,中國的整個產業經濟由服裝、飲料、家電為主的輕工業模型向重工業發展,城市化也好,房子也好,需要大量的鋼鐵、鋁、電、煤,所有的能源大規模生產,整個產業進入到第四個階梯。 1998年中國政府開放了中國進出口市場,98年以前所有的企業做外貿,需要進出口公司,服裝進出口公司,機械進出口公司,坐在中國民營企業和老外之間,98年以后,民營企業不再需要進出口公司,中國的民營企業把法國、意大利沖垮了,買回來的東西基本都上(Made in China)。 今天中國有一個長得很好看的—馬云,阿里巴巴什么時候創辦的?1999年,他創辦阿里巴巴半年時間,阿里巴巴的排名在全球C2B電子商務第一,他成為了中國第一個上福布斯封面的中國企業家。什么叫C2B,一百個鄉鎮企業家里面,99個不懂英文。老外要到中國來采購商品,他們比中國的鄉鎮企業還慘,100個老外都不懂中文,語音不同,信息不對稱,做一個商品交易平臺。阿里巴巴,網上最大的交易市場,擺一個攤,上來交易就可以。1999年以后,相當長的時間里的阿里巴巴,不是今天的淘寶、天貓的阿里巴巴,是跟中國制造有關的阿里巴巴。 這就是1978年以來我們已經經歷過了四次的轉型。其中經歷了兩次的消費轉型。在座的,什么時候開上汽車,什么時候住上商品房,全國都是在1998-2015年。一個產業經濟在發展,我們走到今天,不是突然間這樣的。中國產業發展,也不是浩浩蕩蕩沖到現在的。78年以前的很多的軍工企業,很多國有企業,還有嗎?78年以前全世界最大的工農居住區,幾十萬住在那里,現在還有嗎?78年-92年之間很多鄉鎮企業都不見了。 1984年的時候,北京有一個賣電腦的地方,中關村,知道為什么叫中關村嗎?中央機關所在地方,皇宮里的太監,太監死了以后抬到北京郊外埋掉,叫中關,埋太監的死人堆叫中關村,北京郊區非常偏遠的地方。1984年很多人在那里賣電腦,做經貿市場,然后出現非常優秀的企業,聯想是84年開始。1988年的時候,中關村已經蠻發達了,中關村最大的十家企業,到2008年,十年以后,再看1988年排在前一百位的中關村企業,剩下3家。 到了92年以后,我們很多服裝企業,飲料企業,家電企業,只有極少數的品牌活到了今天,活到了第四個產業周期。如果有興趣的話,把2015年中國排在前一百位的民營企業名單排出來,60%面臨崩潰。江山代有人才出,到2015年的時候,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整個流程是一代一代企業家不斷轉型創新的結果。 “ 現在:今天我們為什么賺不到錢? ” 我們今天為什么很困難?第一,我們在制造業,78年以來的歷史上,第四次轉型結束了,當第四次轉型結束以后,36年來我們所具有的三大優勢,成本優勢、規模優勢、制度優勢,基本上喪失了,不是我們不聰明,中國越來越有錢,中國消費還敢于消費,人民幣也沒有崩潰,行業還能保持10%-20%的增長,為什么賺不到錢呢?不是你變笨了,而是你原來的競爭優勢喪失了。當今世界最可怕的是能力喪失,核心競爭能力突然間喪失了。在另外一個地方拿走了你本來的優勢。我們說轉型,我們今天坐在這里,我們要獲得新的能力,獲得新的工具,獲得新的商業模式。這個是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問題。 我去年去國務院參加總理組織的經濟座談會,我是第三個發言的,排在我后面的都是企業家,在我前面發言的全是中國最好的宏觀經濟學家,分別來自于財政部、社科院、匯豐銀行,北大清華,有一個經濟學家從宏觀經濟分析來講,今天中國處在通貨緊縮時期,供給大于需求,滿街都是東西。然后克強總理說,他們認為中國未來五年內是黃金期,中國都會處在通貨緊縮時期,在這個時候大家不要有任何的幻想,在未來的五年仍然是供給大于需求。同時,這個宏觀經濟學家說,不僅中國處在通貨緊縮,全球處在通貨緊縮。在過去的兩年里面,全世界各個中央政府都在干同一件事,加速印鈔票,貨幣的量化寬松。過去兩年是1945年以后最激烈的貨幣競賽,人民幣還算好。現在去日本,日本的東西好便宜,過去兩年日本貶值25%,到歐洲去很便宜,過去兩年貶值48%。我今年2月份去了一趟南極,三年前去南極一美元換阿根廷幣是1:1.6,下了飛機我去換,1:4.7,這國家能過日子不?三年的時間。 互聯網沖擊。我們做制造業,過去幾年,房地產,制造業做的不好,做房地產,買塊地造房地產;第二是炒股票,第三是互聯網。大家很憤憤不平,天天上班,早上八點上班,晚上六點下班,工作十多個小時,我的凈利潤只有3%,5%,做外貿的話連3%都沒有。然后有一些企業,每年的凈利潤有20%-30%,百度凈利潤35%,阿里36%,深圳的騰訊28%,互聯網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第三,供需錯配。買東西,為什么到香港去買奶粉?為什么到日本去買眼藥水,到日本買電飯煲、馬桶蓋。大家去過巴黎老佛爺沒有?我去到那里不喜歡購物,我坐在那里看,一堆中國人,太有錢了,門口站著兩個黑人,拉著一個繩子,放十個人進去,出來再放十個進去。到迪拜,迪拜有一個山泉酒店,有將近五百間房間,去年的圣誕節,五百間房間里面490間是中國人。 “ 新機會:黃金五年三個戰略新起點 ” 中國制造業現在有三個戰略新起點。哪三個新起點? 第一,互聯網已經成為了普惠性工程,它是我們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的特點是什么?兩個特點,無所不在,非常便宜。如果你問BAT三個老板說什么叫互聯網,他們告訴你一個標準答案是,互聯網是連接一切。我們在座的企業,我們現在跟互聯網公司打交道,最頭痛的事情是需要向他們買流量,百度競價排名,我們去淘寶開店,天貓開店,有直通車,有競價排名。都是流量。為什么能夠通過流量來賺我們的錢呢?因為連接是他們完成的。 但今天的BAT全部面臨一個新的挑戰,是因為流量為王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如果未來我們做互聯網,我們賣東西,如果你的生意仍然要借助于流量分發的話,你的成本會比地還要高。今天為什么出現很多網紅,為什么出現直播模式,為什么出現社群經濟,都是對流量為王的反駁,在這個時候,我們說要告別馬云,過去幾年來所形成的一些互聯網經濟,流量為王的互聯網,這些我們非常耳熟能詳的,將會煙消云散,互聯網啟蒙時代已經結束了,已經變成了我們的基礎設施。 未來最主要的能力,就是怎么樣跑步跑的快一點,怎么樣把水變成飲料、酒,我們把它變成工具,是一個我們可以用的工具,不是我們的根本。我們的根本是什么呢?我們的根本還是做好一雙鞋子,做好我們的衛浴,這是我們的根本。我們不能因為這些互聯網的企業家而喪失信心,我們也不要把我們的命運寄托在BAT的身上,馬云也好,馬化騰也好,李彥宏也好,他們全部都是我們的工具提供者而已。 這是一個新的起點,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工具革命已經結束。在虛擬競技上,未來五年內不再發生任何意義上的工具革命。 第二,全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怎么能提高我的勞動生產效率,怎么能迭代我的產品,全球的制造業都在想這個問題,都在想怎么樣重振制造業,這個話題為什么以前不談,為什么今天開始談。到美國去,奧巴馬對制造業非常重視,提出美國制造業再造計劃,日本叫日本工業復興計劃,德國叫工業4.0,中國叫中國制造2.2,為什么德國、美國、日本、中國,重新把國家戰略放到制造業上。是因為信息化革命已經結束,互聯網已經變成了普惠性工具。 我們在全球制造業,1978年我們和美國人、日本人要差30年的話,如果到1998年還差五米,今天我們會跟他們差半個身位。 在未來的工業復興計劃中,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美國人和德國人的路徑是不一樣的,中國是夾在中間。美國人認為,我的戰略計劃是要很多硬件,比如說要搞航天飛機,要搞無人汽車,要搞VR系統,美國人會把它過去20年所主導的信息革命的成果繼續放大。美國汽車行業的復興,現在的領頭人叫馬斯克。 德國人,隱性冠軍。他們從來不會產生像喬布斯、馬斯克這樣的企業家。但在漢諾威,我們看到很多生產革命。德國一個生產線,全世界工業4.0的標準工程。民營企業家跑到漢諾威,去到那里以后回來有人問去漢諾威有什么體會?三個體會,盯住德國人,學他們的生產線革命,學他們的車間革命。學習美國人,買賣全世界。在未來的幾年內,買全世界制造業中間產業的部分,可以極大的取勝。我們用人民幣去買它,人民幣是全世界最大的貨幣泡沫,房地產泡沫是人民幣泡沫的投影,中國的貨幣超過了美國。我們用全世界最大的泡沫買全世界最好的武器,我們等于幫助了總理把泡沫輸送到全世界。 未來幾年內,我們不但要把產品賣到全世界去,我們要把人民幣的泡沫輸送到全世界去,買他們的車間,工廠,買他們的機器,這個很重要。 第三,消費升級誘發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這個詞是去年11月中央在三改小組會上第一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改革。我認為這個詞是未來五年十三五規劃期間中國制造業改革的一個核心戰略。這說明什么呢?說明中央政府對制造業產能的落后淘汰的決心已經下定了。中央政府已經清晰的認識到供給側改革,通貨緊縮,供給側改革。供給錯配,錯配會產生勢能,這個勢能叫適配勢能,只要把它配起來,就有機會。歐洲有供給側配嗎?日本有供給側配嗎?沒有。供給側改革,是不能滿足現在的消費需求,中國產生新的消費人群,這些消費人群是誰呢?跑到日本買馬桶蓋的,他們是中國的中產階級。這是供給側改革真正的意義所在,中產階級。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09年的時候我曾經主持過一個課題調研,一家美國的公司幫中國的企業家做數字模型。找二十個知名度高的企業家,一個企業家訪談20個小時,把這些訪談的結果形成一個結論,把這些結論在別的國家對照,提出你這個企業家數字模型是什么。當時模型的結果是,比如說你們這一代中國的企業家重以進攻,輸以防守,呼嘯天下,糧草沒跟上。第二,中國大多數的企業家都是獅子性,就是統治欲望很強,團隊建構能力不強,一只獅子帶著一群綿羊。第三,東方企業家的傳統性,講天下,拯救這個,拯救那個。其中有一條,我當時看到大吃一驚,他說,你們中國企業家面對本土市場的創新不足,當時有四五個專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吃一驚。這一代中國的企業家面對全球最大的本土市場,既然創新不足。 產品從哪里來的?從別的地方抄來的。到今天,大家有沒有看到一個外國公司在中國,在過去30年里面起訴中國的企業侵犯知識產權是申訴成功的?沒有,中國的知識產權就是保護中國的企業。 山地車的品牌要么是法國,要么是臺灣人,今天在中國買到幾千塊的山地車,所有的指標,比如說它的剎車,比如說凳子,那個高度,全部是歐洲人的。我們亞洲人身體,他們賣那么貴的車給我們,從來不研究我們中國人的身形。 后來很多年在想一個問題,他們為什么面對中國本土市場創新不足?為什么中國各代企業家面對本土市場創新不足。不是這幫企業家不聰明,這些企業家是最精明的。為什么?因為中國沒有消費者愿意為你的創新買單。因為中國的消費者相信四個字“價廉物美”,能夠很便宜的買到全世界最好的商品。因為沒有人能為你的基礎研發買單,所以你根本不會投錢在基礎研發上,會把所有的經歷放在兩個地方上,第一,降低成本,第二,擴大規模。 這是中國企業家的毛病嗎?不是,全球企業家都是,美國也是這樣。美國建國以后,干的第一件事是抄襲英國人,全面抄襲英國人。美國到1894年的時候美國成為第一制造業大國,還在抄襲英國,英國人很憤怒,憤怒到什么地步呢?只要在美國紡織工廠工作的工程師,申請到英國來旅行的話,拒簽。申請假如英國國籍,絕對不可以,為什么?你就是來當間諜的。美國人什么時候開始研究美國本土的企業,要擺脫對英國的抄襲呢?1920年代,1920年代是美國中產階級崛起的年代,美國變成一個車輪上的國家,美國人開始愿意為美國精神,為美國文化,為美國價值觀,為美國審美開始買單。后來就出了一大堆的美國牛仔褲,美國的可口可樂,美國的好萊塢,美國的迪斯尼,美國的麥當勞,美國的星巴克,出現一堆具有美國文化標志的品牌,所有這些品牌是1920年開始的。 我們說日本是工匠精神,日本在很長時間里面,1940-1970年代,日本主要抄襲美國,當年made in 日本,是廉價品的代名詞,日本什么時候開始關心要為日本消費者服務,1970年,就是1920年的美國,也是今天的中國,開始產生中產階級。 今天的中國,出現了1920年代的美國,1970年代的日本。有1.5億的中產消費。
為什么說制造業到了黃金五年的開始,過往成功的優勢都喪失了,我們可以清零。我們現在站在新的起點上,互聯網已經成為普惠工具,我們不需要再對互聯網恐懼;第二,在硬件革命上,中國跟全球制造業大國一樣,我們處在新的工業4.0的基礎上;第三,本國消費者出現革命性的變化。未來五年成功的人,就是建立在這三個起點上。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