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三菱電梯有限公司,盈利已不是僅靠“制造”就能實現的了。 一組數據可以說明這一現象:2015年上海三菱電梯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74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安裝維保等業務的收入為41億元,占比23.5%,據稱,后續這一服務收入的比重還將加大。 該企業的“智慧電梯”可以監測數十個狀態參量,一旦某臺電梯有事,遠程的用戶服務中心里的“地圖”大屏幕即有顯示,故障遠程診斷,讓維修人員快速了解電梯“病情”,好讓現場維修“對癥下藥”。 目前,上海三菱電梯在中國分布的約60萬臺電梯中,6萬臺已加入電梯物聯網。 上海三菱電梯有限公司總裁萬忠培說,“我們的物聯網還是小學生水平,還要融合新技術,進一步擴大物聯網范圍,讀到博士。”
利用新技術,該企業希望由“單一制造”加快轉向“制造+服務”,實現從傳統制造業的“亮麗轉型”。 上海市市長楊雄在今年5月的上海市政府常務會議上審議《上海市制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時指出,制造業對于上海“十三五”至關重要,核心是提高產業競爭力。在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制造業轉型升級不能簡單停留在數量規模上,關鍵要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 上海曾是中國工業生產基地,“上海制造”曾在物資緊缺的年代,受到中國各地熱捧。而今,上海已逐漸轉型,基本形成了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2015年底,上海服務業增加值占上海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7.8%,預計今年將達到70%左右。 但上海官方也指出,盡管到“十二五”末,上海已進入了“后工業化時代”,上海作為特大型城市要有一定比例的制造業,在“十三五”期間,制造業增加值所占上海市生產總值比重不低于25%。 “我們在‘十三五’(2016-2020年),明確提出用新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上海市副市長周波說,上海有比較好的產業基地,原來制造業發展的瓶頸,除了成本、能源、環境的壓力,關鍵在核心技術、勞動生產率這兩方面還有很大潛力。 2015年,上海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嚴軍表示,該意見出臺以來,上海的大企業在不斷創新。“上海的經濟活力在明顯提升”,嚴軍說。 在上海電氣集團中央研究院的實驗室里,幾款尚未投產的康復機器人引人關注,工作人員朱曉龍向記者介紹說,其中一款其自主研發的下肢康復機器人,最快還需2年投產,將應用于輔助中風偏癱患者,進行后期行走訓練,省去他人從旁攙扶的需求。 朱曉龍告訴中新社記者,研制康復機器人并非上海電氣集團的“傳統動作”,而是其瞄準市場空缺、在醫療服務機器人領域的新開拓。 上海電氣集團副總裁黃甌稱,智能制造上,除了機器人,集團更關心工業物聯網、工業大數據的應用,目前也在跟國際相關機構熱絡接洽中。上海電氣集團正在加快從傳統制造轉向智能制造,數據顯示,近3年來,該集團科技投入率一直保持在銷售額的4%左右。 上海早于中國其他地方進入經濟“新常態”,從2008年開始,上海經濟增速就回落到6-7%的水平。自“十二五”以來,上海就將“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作為城市發展的主線。在今年4月,上海市市長楊雄就指出,工業發展越是面臨困難,越要加強轉型升級力度,要把上海工業真正轉到創新驅動發展上來。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