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限購、限行政策祭出,跨國車企在中國的投資環境是否逐步惡化?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英對此持否定觀點,他認為“對于跨國車企來說,中國目前的投資環境并不是在惡化”。 在趙英看來,目前中國經濟環境、環保政策之所以沒有給跨國車企造成壓力,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母國同樣有著苛刻 的限制條件。比如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跨國車企本身的產品要求就比中國高很多,所以中國出臺的政策都是跨國公司在母國已經經歷過的路。另外,中國本土的 車企和跨國車企的待遇都是相同的。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勢必影響了汽車市場,但是汽車市場自身也在發生著變化,趙英表示,我國汽車市場正在由過去嚴 重供不應求,到競爭不是很激烈,再到如今的激烈競爭階段。“如果按照汽車工業和汽車發展自身的規律和需求,中國汽車已經進入“新常態”,這個“新常態”我 認為能保持5%到6%的增長速度”,趙英談到。 在這種情況下,現有產能如果均能實現,競爭就會十分激烈,而對于跨國公司來說,像過去拿來一種比本土產品檔次高的車型,就能不愁銷售的情況將會發生改變,而跨國公司由于自身特點造成的弱點也會隨之暴露出來。 以上所說的弱點主要分為兩個方面,趙英認為,一是由于受到公司總部的控制,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變化反映過慢, 對于突發事件,要層層上報,處理遲緩。第二就是,跨國公司天然地認為他們的產品在中國就是好,對消費者態度傲慢。最關鍵的,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變化的敏感 度、對中國市場的扎根不如本土企業深。 對于2016年以及未來兩三年,跨國車企在中國的主要投資方向,趙英也做出了預測,他說一是補短板,因為跨國 公司原來在中國汽車市場有的就是幾款車,不是全系列車型,在滿足不同需求層次上,他們有空檔。“如果在一個日益競爭激烈的市場上,你有空檔的話,很明顯市 場一變化,你就不能適應這個市場”。 第二就是新能源汽車。跨國公司下一步如何理解和掌握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脈搏,如何展開與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 至關重要。因為從技術角度來看,跨國車企和本土車企的差距會越來越小,同時,新能源汽車進入市場面臨很多復雜因素,比如商業模式、充電模式,還有銷售模 式,這些都需要跨國公司著重考量。 至于未來,汽車制造的核心技術會不會實現國產化,趙英直白地說,“不要寄希望于跨國公司會給中國努力自主創 新,他們只是一個企業而已。我認為跨國公司對中國的自主創新過程,是一個外溢的過程,即他們在中國搞一些研發,可能把一些研發機構設置在中國,這種形式可 能對中國自主創新能力有所幫助。至于在核心研發能力上,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外國資本為主的跨國公司的核心能力永遠不可能為中國自主創新作出貢獻,這是不可 能的。”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