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盡管福建省漳州市區的雨下個不停。但剛參加完福建省機械工業聯合會三屆六次理事會議、來自福建省裝備制造業的200多位企業家們卻在當天舉辦的“6·18對接日”活動中享受到了一場春天的喜雨。 ![]() 福建裝備制造業在創新升級中走向繁榮 上午8點45分,企業家們從漳州賓館分乘4部大巴前往華安開發區參加閩臺龍瑪直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揭牌儀式;同時參觀龍瑪科技公司和華安正興車輪有限公司。華安開發區是漳州北部經濟增長極、閩南最具活力和后發優勢的投資熱土,聚集了先進裝備制造和節能環保新型材料等產業集群,吸引了閩臺高新企業緊密合作。龍瑪科技便是福建龍溪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臺灣企業合作的典范。揭牌儀式隆重熱烈,福建省機械工業聯合會領導陳慶友、陳文釗,以及龍溪軸承與臺資企業領導共同為公司成立揭牌。 通過在開發區內參觀,企業家們切身感受到了身邊企業的進步和繁榮,對福建省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和前景倍感自豪。 轉型升級譜寫“十三五”發展的主旋律 依托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簡稱6·18)平臺,促進產學研用結合,推進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是福建省在產業發展方面實行的執著路徑。經過10多年的實踐,事實證明,這是一條可持續、接地氣的科學發展路徑。 當天下午,從華安開發區回到漳州的企業家們,顧不得多休息,便全力以赴參加了由福建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科技廳和漳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由6·18虛擬研究院機械裝備(福州)分院、漳州市發改委、福建省六一八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福建龍溪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福建裝備制造業發展論壇暨項目對接會。這是福建省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盛會,也是“6·18對接日”活動的重頭戲,是6·18“常年對接”的又一次創舉。 企業家們和來自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工程學院、福建省機械科學研究院等省內科研院校及臺灣地區的專家學者以及省、市和工業重點縣(區)發改、經信、科技等部門的負責人將300人的會議室坐得滿滿當當。會議邀請了20多位專家到場“坐診”,他們有的精通數控機床,有的專門研究工業機器人,有的在數字化車間設計方面有著獨到之處,有的則是在新型材料領域取得了卓著成績……他們都是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所需要對接的智力“源泉”。大家在此共商福建裝備制造業發展大計。 6·18虛擬研究院機械裝備(福州)分院院長陳慶友主持大會并表示,本次論壇主題是充分發揮福建省“6·18”大平臺“項目、技術、人才、資本與產業對接”功能,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論壇將凸顯對企業的引導創新效應和激發創新熱情效應,突出供給側結構優化的先進企業示范、榜樣作用;突出大行業、分行業、小行業的龍頭企業自主創新、協同創新對產業鏈中小企業的牽引發展作用;突出引進共建“國字號”研發機構共建平臺的閩臺交流合作平臺的成果。 福建省裝備制造業在“十二五”時期克服經濟下行困難的壓力,以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為行業發展的主旋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15年機械工業總產值達6400多億元,累計增長8.6%;銷售產值達6189億元,增長達7.7%。成績的取得在于各地對裝備制造業的高度重視和工業園區的產業鏈支撐。 “近幾年,由于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大,全國機械行業增速嚴重萎縮,但2015年漳州市機械工業卻逆勢而上,總產值增速達到24.3%,銷售總產值增速達到23.6%,這在省內外是少有的。”據漳州市發改委負責人介紹,漳州市出臺了一系列加速工業跨越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進優勢產業集聚發展,全市形成了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等四大主導產業和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等四大新興產業。2015年,四大主導產業和四大新興產業產值達3526.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8.1%。其中,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421家,產值908.2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5.8%。與此同時,漳州市依托“6·18”平臺,歷年累計對接項目成果4082項,總投資1049.4億元,其中裝備制造業對接項目成果991項,總投資239.5億元。龍軸高端關節軸承、豪氏威馬海洋裝備技術、常青機械高精密機床、福建明鑫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應用技術等一批成果的對接轉化和落地建設,有力促進了裝備制造業發展。目前,漳州是全球重要的港口裝備制造基地之一,關節軸承品種數和產銷量均居全球第一,汽車鋼圈國內市場占有率達35%,數字化儀器儀表制造業位居全國同行業榜首。 漳州市是福建各地裝備制造產業健康發展的一個縮影,廈門、泉州、龍巖和三明等地的裝備制造業也同樣在搭乘6·18平臺,堅持科技創新,獲得了快速發展。 “福建省‘十三五’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已經制定,在‘十三五’時期,裝備制造業將堅持產學研用結合,注重轉型升級,行業總產值將突破萬億元,為福建工業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陳慶友就此表示。 創新發展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添光彩 行業龍頭企業現身說法、交流創新經驗是本次發展論壇的中心和亮點。會議安排了廈工股份董事長許振明、龍溪股份董事長曾凡沛、華安正興車輪有限公司總經理魏隆誼等演講,總結、分享各自企業創新驅動成果。 在演講中,許振明指出,目前我國裝載機產能為每年42萬輛,而全球的需求量僅為每年16.7萬輛,福建省廈工、龍工兩家公司的產能就足以保證全國的需求量了。國內外經濟形勢持續低迷;制造業產品同質化嚴重,產能嚴重過剩;終端需求面臨供給側改革,需求結構和模式發生變化;關鍵核心技術依賴外國,民族裝備制造業發展受到制約。面對著一個又一個的挑戰,制造業要怎么辦?只有創新升級是惟一出路、不二的選擇。這兩年來,國家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 、“一帶一路”和供給側改革等戰略。這一個又一個國家戰略,是我國制造業面臨的新機遇。面對機遇,廈工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堅持創新升級、智能創造的發展道路,實現了軍民融合,讓天上飛的技術與地上跑的機器融合,奠定技術變革創新基礎,開發出了換代升級的典型產品——電傳智控工程機械產品;同時實現了跨界合作,讓制造業與建筑業合作,拓展地下空間開發領域,從生產型制造商向系統方案提供商轉型,使產業成功升級。 曾凡沛在演講中指出,“軍民融合”提升為國家戰略,將為中國制造業提供轉型升級的舞臺。高端裝備、軍民融合等戰略型新興產業的推動,為中國機械制造業提供攻克關鍵共性技術的平臺與機遇。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的工業強基戰略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國際間產業鏈向亞洲轉移,中國機械制造業仍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歐美企業為應對市場競爭,轉向發展中國家尋找“低成本、高附加值”替代品的意愿增強,跨國公司全球采購體系蘊藏巨大商機。基于這些判斷,龍軸近年來創新營銷策略,拓展市場空間;強化技術創新,構建核心能力;轉換生產模式,實現提質增效;加大投資力度,布局業務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廈工依靠轉型升級,走出了新路;龍軸堅持科技創新,比肩世界同行。在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征程中,廈工和龍軸都鉚足了勁,取得了不俗的業績。許振明和曾凡沛的演講,不僅贏得了掌聲,更為福建裝備制造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板和經驗。 企業家們在論壇上汲取營養,在與專家們的溝通中獲得知識,知曉最新前沿裝備。在專家項目成果推介環節中,江吉彬教授的輥式旋轉切刀裝置,林育從副教授的多功能專用汽車開發,何宏舟教授的清潔能源利用及開發技術——一個一個好項目、好成果的推薦介紹,為本次論壇項目對接打造了堅實基礎。 福建省發改委等主辦部門領導對本次論壇給予了充分肯定。原福建省機械廳廳長陳文釗認為:“論壇為福建省機械行業的未來指明了前景。”與會代表紛紛表示,福建裝備制造業發展論壇是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寫照,為裝備制造行業搭建了一個面向未來發展的高端平臺,希望這種接地氣、符合企業和產業發展的高端論壇能夠經常舉辦。 對此,省發改委、經信委、科技廳的代表在會議現場表態說:以后三家還將聯合相關部門、地市,多方協同,充分整合相應行業主管部門、地方的資源、政策,在每月18日前后舉辦一場具有大中型規模的“6·18對接日”活動。圍繞創新驅動戰略和“轉方式、補短板”的目標,突出新產業、新技術、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為企業和行業健康發展搭建有益平臺。 據悉,在以后的對接活動中,將會在籌備階段先舉辦企業技術診斷活動,從高校、科研院所和投融資機構、企業中,篩選組織一批專家,組成企業技術創新診斷專家組,走進中小企業,為其診斷輔導,找準“病根”,指明技術創新方向,切實解決企業在調整結構、轉型升級、市場開拓和融資服務等方面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助推企業發展。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深入分析研究、明確產業主攻方向,結合各地產業發展特點,分別擇地舉辦“6·18對接日”,以項目對接、產業論壇等各種形式,促進技術、資本、人才的有效對接。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