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分別于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委員共話改革發展,為“十三五”規劃聚智,為供給側改革建言。 如何開啟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新路,成為“十三五”開局之年,兩會討論的重要話題。這其中,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加快推動《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為中國汽車業的強國之路定調。 ■瞄準智能制造 轉變生產方式 當前,基于信息物理系統的智能裝備、智能工廠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方式變革。此背景下,《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明確實施五大工程來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2015年,政府將智能制造試點作為抓手,分類開展了流程制造、離散制造、智能裝備和產品等試點示范,長安汽車、上海國際汽車城列入首批試點,汽車業出現了諸多智能制造的片斷,但發展并不均衡。相較硬件,軟件設施還處于較低水平,軟硬件間難以形成有效集成、匹配,智能制造全面落地尚需時日。 為此,工信部計劃今年全面啟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11個細化支撐文件將在今年公布,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和高端裝備創新五大工程將重點推進。據工信部部長苗圩介紹,工業強基工程今年將面向30項到50項標志性的產品和技術,來解決一些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原材料缺失的問題。對此,全國人大代表,萬豐奧特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陳愛蓮建議,國家建立專業金融機構扶持高科技制造業發展,培育和建成一批新材料研發生產應用推廣示范型企業,助推《中國制造2025》實現。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的融合被給予更多關注。融合成為共識,但究竟怎樣實現制造業和互聯網的融合?這需要通過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平臺聚集員工和社會資源,為二者融合提供支撐。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強調的:“互聯網+雙創+《中國制造2025》,彼此結合起來進行工業創新,將會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這其中,扶持關鍵共性技術發展、夯實網絡基礎設施仍是重中之重。 全國人大代表,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認為,“互聯網+”的發展方向正逐漸向生態、智能、大數據等領域拓展,科技發展也由互聯網時代進入智能時代的轉型期,這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成為世界級一流企業的絕佳機會。 智能制造也成為地方兩會的熱詞。河北、安徽、上海等多省市均提出智能制造的相關布局,且規劃規模較大。對此,有關專家提出,上馬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智能工廠等項目要避免一哄而上的盲目性,重視裝備等產品的技術含量。
■發展信息化、智能化產品謀轉型 互聯網與汽車業的深度融合,促進傳統汽車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催生出改變汽車產業形態和使用方式的新業態、新模式,如滴滴打車的發展和其他后市場O2O的新生態浪潮,眾籌研發、云制造模式等。源于共享經濟的汽車共享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視野。 汽車企業不僅要進行汽車產品的銷售,還要通過提供服務來獲取更多的附加值,即由生產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而這需要企業不斷拓展服務內容,依托于互聯網平臺的大數據,做更精準的目標消費者行為研究,以針對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提出完善的定制化解決方案。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江淮汽車集團董事長安進表示:“傳統車企與互聯網企業可以共同創造一個新的品牌,利用互聯網的渠道以及全球資源的掌控效率,甚至是資金方面的優勢進行開放式合作,這是一種趨勢。” 同時新業態、新模式也面臨監管挑戰。今年地方兩會的一些代表委員再度把目光聚焦在專車合法化問題上。有政協委員認為,互聯網專車利用社會閑置資源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出行問題,應對其放開限制。還有政協委員建議,通過設立面向互聯網平臺的行政許可來規范專車。未來打破專車身份僵局,專車與傳統出租車如何進行差異化經營,還需相關管理辦法予以細化。 在用車環境方面,智能交通體系建設也日益受到關注。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鳳英建議,管理部門利用互聯網等技術手段提高車輛通行效率,提升停車管理效率。而這也需要車與車、車與人、車與路之間實現互聯互通。 此外,汽車業與互聯網融合過程中,陳愛蓮還提出要重視個人信息的保護。她表示:“消費者的許多個人信息往往會在知情或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商家收集,這涉及個人信息安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機遇總是伴隨著挑戰,而隨著問題的逐步解決,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的發展勢必為中國汽車業帶來新動能。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