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是中國工業經濟陣營里的新技能,還是仍然停留在紙上的概念?“互聯網+制造業”,將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哪些變革? 日前,新華社記者赴珠三角、長三角地區,以及山東等制造大省多路探訪,了解企業是如何讓生產活動“聰明”起來的,并感受著智能制造給工業轉型升級帶來的活力與機遇。 2015:中國“智能制造”新起點 6月中旬,記者來到江蘇省昆山市。這座一直被當作中國制造標桿的城市,剛剛啟動一項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提出推動企業開展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技術改造。 在維信諾公司的蒸鍍車間,記者看到,偌大的廠房只有幾名身穿白色工作服、從頭到腳捂得嚴嚴實實的工人在機器前操作各種按鈕。室內安靜明亮,一點沒有傳統流水線上工人那種機械化的重復動作。 “理論上,這些設備只有在亮起紅燈時,工人才會過來檢查一下。”公司總經理高裕弟指著生產設備頂部、茶杯大小的紅綠燈說,“我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了。” 這家公司依靠自主創新,建成了國內第一條被動式有機發光顯示器(PMOLED)大規模生產線,產品出貨量居全球首位,是全球為數不多的掌握了這種新型顯示器核心技術的企業。智能制造的應用,讓這家企業如魚得水。 在深圳,智能制造也已從理論界探討和政策制定者案頭走進眾多企業。國內最大的無線外設設備生產廠商雷柏公司通過研發智能自動化體系,打造“無人工廠”,機器人取代了75%的員工,從最多時3200人到現在的800人,產能卻至少增加了3倍。 在山東,青島海信集團近幾年每年都投入2至3億元打造“智能工廠”,到今年底將達到上千臺機器人的使用規模。在生產場地沒有增加和工人數量下降的情況下,電視機產量由2011年的800萬臺增長到去年的1110萬臺,增長了39%。 年初,工信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2015年中國兩化融合十大趨勢報告》,預測全國將掀起智能制造模式、推廣智能制造應用的熱潮。智能制造是指基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各個環節,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制造過程、系統和模式的總稱。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將圍繞產品研發創新、生產線監測與預警、設備故障診斷與維護、供應鏈優化管理、質量監測預測等方面開展集成應用。 之后半年,記者在采訪調研時感到,“智能制造”一詞已成企業家口中最熱的詞。近期一項對中國企業的調查顯示,85%的企業未來一年內有意向引入工業機器人、數字化智能機床、數控系統、3D打印機等智能制造設備,22%的企業未來一年智能制造設備的投入占總預算的20%以上。
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寧家駿認為,今年將是互聯網化產品爆發之年,云計算將為企業供應鏈管理保駕護航,工業4.0將成為傳統制造企業打造智能工廠的標桿。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