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被德國稱作第四次工業革命,并得到世界廣泛共識的舶來熱詞,到底對當下的中國制造意味著什么又會在未來發生怎樣的作用呢? 相信這是中國很多人正在思考的問題,而世界也正與我們同步思考。無論是2011年美國通用(GE)提出了工業互聯網——“促進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融合”,2013年德國政府提出了工業4.0——“虛擬網絡-實體物理系統”,還是2014年日本政府主導的機器人工業和3D打印技術,雖表述各異,但都殊途同歸,共同指向了“虛實結合”,使工業信息化。而中國緊隨其后,在2015年3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對落實“中國制造2025”做了部署,明確重點發展10大領域,將信息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到2025年中國進入全球制造業第二方陣。 那么,世界共同目標的各版本工業4.0是何緣起?一個大致認識是,前三次工業革命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變革的推動下,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的規模化生產已經極致,因此產生了嚴重產能過剩、高耗能高污染、傳統工業增速下滑等一系列頑疾,與此同時,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大量出現,使得一場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對話的革命成為可能,這就要求前三次工業革命致力加強的各種中間環節逐漸消失,工業將最終成為信息化的一部分,因此工業4.0也被稱作最后一次工業革命。 雖然不少人將工業4.0簡單定義為生產線上的革命,即智能生產、智能工廠以及信息系統與生產的聯結,但由于起因是生產關系和消費關系的重構,在未來可能出現傳統的行業界限消失,企業、規模化生產甚至政府組織等產業鏈分工被重組。 愿景照進現實,中國的道路則漫長曲折。工業4.0簡言之是在前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完成的,中國沒有完成工業化就直接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用2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100年才走過的歷程。而九層之臺起于累土,不得不說,中國仍缺乏足夠的技能來加快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進程。對此,除了加強技術自主創新外,本屆政府還主動出擊。2014年10月李克強總理與德國簽署《中德合作行動綱要》,意味著在工業4.0初期階段進入中德合作新時代,而2015年也被稱作中德“創新伙伴元年”。 更為現實的問題是,工業4.0要求“虛實結合”即工業與互聯網的結合,而前一個黃金十年,中國所創造的世界互聯網奇跡如阿里等,卻更多是與商業結合。 “如果中國的互聯網全部都沖著零售消費端,只是為了消費者買便宜貨,我們的工業化升級根本就無法實現……在工業4.0時代,中國應該用網絡的技術便利和各種手段,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學習蘋果、學習特斯拉”。德意志銀行亞太投行部主席蔡洪平近日說。從互聯網發展的維度上說,中國的工業4.0是走了彎路的。 社會發展的終極力量是生產力,從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機械制造,到電力驅動,再到電子和IT實現的制造自動化,無一不是對生產力水平跨越式提高。而在前兩年的中國,還曾盛行著互聯網發展將使實體模式消亡的聲音,對于后工業制造大國的我們,制造業依然是根本。因此在前述提到的“中國制造2025”中,我們看到這樣的規劃:未來10年中國進入全球制造業第二方陣,未來30年中國成為制造業強國。 未來其實已在腳下,看明方向的中國海爾、沈陽機床、長虹等企業已經在奔向工業4.0的路上。如前所述,工業4.0對產業鏈進行重構,企業行業的邊界都將消失,而利益相關者肯定不愿意改變。現在海爾所做的“人單合一雙贏模式”“人人都是CEO”等轉型,就是滿足終端消費者的需求,但因涉及到把企業變成網狀組織和企業邊界延展等的變革,目前困難重重,正在努力探路之中。 走過彎路也好,基礎薄弱也罷,中國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的即將出臺,是制造業的下一個U型轉彎,中國能否在競逐工業4.0時實現彎道超車,也給中國和世界留下想象空間。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