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帶領世界走出金融危機的引擎。”這個聲音還在高聲傳頌之時,美國、德國已經開始尋找自救之路。美國“再工業化”、德國“工業4.0”,在這些戰略的背后,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跳出經濟泥沼的努力,還有濃濃的競爭氣息。 低成本優勢消失,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我國制造業“壓力山大”。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他們認為,要實現《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目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非常關鍵。 “世界經濟格局總是在變。過去有人唱紅中國,也有人唱衰中國。有人說,中國制造熬得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卻不一定能熬得過2015的轉型之年。”業內專家告訴記者,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確實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但是也帶來了發展的機會。“中國制造業要頂住壓力,走對路。” 制造業轉型是大勢所趨 “美德等國的‘再工業化’戰略是他們針對工業化發展到新階段所采取的新舉措,是又一輪的固定資本更新。”中央黨校教授李繼文認為,美德等國的“再工業化”戰略印證了馬克思關于固定資本更新與周期性經濟危機存在有機聯系的原理。他說,固定資本更新是經濟危機周期性發生的物質基礎,但它又是走出危機的契機。固定資本更新不僅著眼于原有技術基礎之上的“有形損耗”,更著眼于科技進步基礎上的“無形損耗”,應用當代最先進的科技成果,推動產業升級。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傳統制造業(如汽車、電器、鋼鐵和紡織等)開始受到西歐、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強大沖擊。當時,美國抓住了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良機,一舉扭轉了經濟衰退的局面。本世紀初,當網絡經濟泡沫襲卷美國之時,美國再次憑借金融產品支撐下的房地產,盤活了經濟。 “2008年,次貸危機暴發。在經濟遭受重挫的情況下,美國不得不再次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開始重新審視實體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發揮的作用,但決不是簡單回歸。”李繼文說。 “美國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只有百分之十幾,但是80%的企業專利和70%的創新活動都發生在制造業,60%的研發人員都集中在制造業。制造業是創新的載體,也是創新的源泉。”賽迪智庫規劃研究所副所長程楠指出,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必須保持協調。如果虛擬經濟無限膨脹發展,實體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大量社會資源都將被其吸走。到了那時,實體經濟發展就沒有了基礎。“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長期以來,我國采取的是跟隨發展戰略,曾受發達國家‘去工業化’的影響,一度出現了過度渲染虛擬經濟而削弱實體經濟的狀況。現在看來,重視實體經濟、推動制造業轉型是很多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是大勢所趨。面對壓力,我們要頂得住,要主動出擊,不能被動應戰。”李繼文說。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