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數字化、產品智能化、管理信息化,裝備業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邁進。 “以前我們聽班組長分工,現在我們聽網絡指揮。”中國國機重工集團公司挖掘機組裝車間工人朱春途笑著說,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是掃描胸卡,在電腦上查看工作安排,“我們的挖掘機上都有二維碼,哪道工序是誰做的一掃就知道。” 朱春途工作程序的改變,源于企業的信息化、網絡化建設。國機重工總工程師鄭尚龍說:“‘互聯網+裝備制造業’等于什么?從我們的實踐看,等于研發數字化、產品智能化、管理信息化。” “最直接的效果是產品更智能。”鄭尚龍告訴記者,以前一臺平地機,光操作手柄就有10個,工人至少要好幾個月才能學會操作,而且扳手柄很費勁,力氣小的人還開不動,“現在我們的平地機已經智能化了,按鈕取代了大部分手柄,剩下的手柄也配有液壓和電子控制系統,操作起來簡單得多,也省力得多。” 產品的智能化,又為服務的網絡化奠定了基礎。以前是用戶發現機器壞了打客服電話報修,企業再派維修人員到現場服務。現在國機重工的工程機械產品大都裝了傳感器,油溫、油壓等重要數據可實時顯示。一旦超過正常范圍,就會通過互聯網自動報警,售后服務人員用手機就可以遠程查看產品性能。對設備使用情況的實時監控,將一些故障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有效提高了產品穩定性,很受用戶歡迎。“也許日后我們就不需要客服呼叫中心了,工程師可能比用戶更早察覺設備故障,用戶還沒來得及報修,我們的售后服務人員就已經到場了。”國機重工科技部部長徐潔說。 “互聯網促進了裝備制造業由生產型制造轉向服務型制造。”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朱森第說,“產品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而服務在制造過程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逐漸形成制造與服務相融合的新的產業形態——服務型制造。服務型制造向客戶提供的不僅僅是產品,還包括像國機重工這樣提供依托產品的服務,以及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乃至圍繞產品生產和使用的各類服務。” 例如,以前中鋼集團邢臺機械軋輥有限公司只是生產和銷售軋輥,現在則與山東日照鋼廠等十幾家鋼鐵企業簽訂了協議,由賣軋輥變為出租軋輥,并同時提供軋輥選擇、設計、維護、更換全程服務,按服務功能向鋼廠收費。 “過去產品是大規模生產的,現在趨于個性化。”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說,發展服務型制造業的另一個表現,是行業開始提供個性化的產品。 “私人訂制是我們最受歡迎的服務,也是新的利潤增長點。”沈陽鼓風機集團董事長蘇永強說,過去沈鼓集團賣的是同一規格和功能的產品,現在則致力于提供個性化、專屬化的全套服務:用戶需要什么樣的產品、最青睞什么增值服務、希望獲取什么數據支持,沈鼓就提供什么。 競爭力更強、更適應市場變化,“互聯網+”助力裝備制造業走向微笑曲線兩端 由生產型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業轉型,對中國裝備制造業意義重大。
中國制造業的強項在加工、組裝。而隨著自動化帶來的大規模批量生產,產品價格越來越低,加之資源約束的增強,從上個世紀開始,加工組裝環節的利潤空間就越來越受到擠壓。2008年之前,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裝備制造業旺盛的市場需求沖淡了利潤率下滑的影響。2008年以后,裝備制造業回歸中高速增長,利潤率和市場需求的同時下滑,讓不少企業倍感壓力。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