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內新能源車獲得了爆發式增長。全年銷量達到7.5萬輛,同比增長超過300%,僅比美國少4萬輛。有人預計,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將在近一兩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車市場。 盡管如此,國內新能源車發展依然任重道遠。相關部門定下的2015年新能源車產銷目標是50萬輛,2020年為200萬輛。目前市場表現與此目標有很大差距。根據2014年市場反饋,今年新能源車要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亟須從政策層面破解五大難題。 首先,應盡快統一充電標準。目前,充電設施不足嚴重制約了新能源車的市場推廣和消費信心,比這一問題更嚴重的是:現有的充電設施還存在標準不統一的現象,令新能源車消費者在充電時困難重重,也造成了充電樁資源的浪費。因此,加快充電接口標準的統一,讓不同品牌新能源車可以自由充電,是有效利用現有電樁資源、解決充電設施不足問題的最現實辦法。 上海市人大代表吳凡提出,目前上海新能源車充電樁存在3種標準、5種充電模式,導致“各充各的”。他認為,發展新能源車要解決充電設施建設滯后及電動汽車和充電樁不兼容的問題,需讓標準先行。 其次,要讓充電樁順利進小區。2014年,業主建充電樁受阻于物業的案例屢見不鮮。很多車主投訴,在小區建設充電樁時遭到了物業阻攔,協商很久沒有解決。物業拒絕的理由包括:小區電容不夠、停車位不足、擔心安全事故等。記者調查發現,因為物業阻攔建充電樁而放棄新能源車的消費者不在少數。有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北京有108人申請安裝充電樁,但成功安裝的只有8人。這亟須政府出臺文件,協助物業與業主解決電容與停車位問題,規范物業工作流程,擴大小區充電樁數量。 無論純電動車還是插電混動車,充電時間慢充要8個小時左右,快充也要半個小時才能充至80%。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車主如果選擇公共充電樁充電,不僅要繳納電費,還要繳納高額停車費,既耗費了時間成本,也擴大了停車支出,進而降低了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的積極性。
在小區停車位夜間充電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消費者白天開車上班,晚上在小區充電,既節省了充電時間和停車費,又不耽誤工作,兩全其美。因此,在加快建設公共充電設施之外,盡快出臺規范、協助物業建設充電樁的政策法規,才是促進新能源車發展的根本之道。如果充電樁進不了小區,普及私人購買新能源車將只是一個夢想。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