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是近幾年,美、德、英等發達國家紛紛掀起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浪潮,以信息技術、數字化制造技術為重點,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德國將這場變革視為繼機械化、電氣化和信息技術之后,工業化的第四個階段,將之命名為“工業4.0”戰略。 而就在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中,“工業4.0”無疑是最熱門的關鍵詞之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而“中國制造2025”便被譽為“中國版工業4.0規劃”。 工業4.0概念,一個老牌制造業強國—德國打造的概念,究竟對德國經濟、歐洲經濟有怎樣的影響呢?中國能遵循德國的工業化之路嗎?而加入到這場新型工業革命的中國,又將如何演繹怎樣制造業新篇章呢?對此,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 黑色的長呢大衣、深灰色的羊絨圍巾,以及同樣深冷色系的領帶,初次見到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德工程學院院長馮曉,他的打扮給《國際金融報》記者的第一印象便是“德派十足”。作為一名德籍華人,馮曉對德國經濟發展不僅有著深入的研究,更有切身的體會。 “德國在2013年正式提出"工業4.0"概念,這不僅僅是為了提振本國經濟而喊出的口號,它希望歐洲,乃至世界更加聚焦德國。”在馮曉看來,德國自然有它的“野心”,“兩德統一以后,德國始終希望通過歐盟在全球發揮引領作用,尤其在經濟上它不只是一名參與者,而可以是一名規則的制定者。” 德國的底氣 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年率增長1.6%,德國交出的這份成績單在亂成一鍋粥的歐洲里,可以說是難得的靚麗。而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自信的放話—“2015年德國經濟完全可以實現1.5%的增長”,著實振奮人心。德國智庫IFW最近更是將德國2015年GDP增速預期從1.7%上調至1.8%,將2016年GDP增速預期從1.9%上調至2.0%。 而歐元區另一“老大”法國公布的數據卻暗淡許多:法國2014年GDP增長率僅為0.4%。與此同時,德國政府已連續3年實現公共財政盈余:2014年德國財政盈余為180億歐元,占其GDP的0.6%。但2014年,法國政府還在努力同削減赤字作斗爭—截至2014年12月,法國財政赤字累計856億歐元。 種種跡象顯示,如今的德國已經儼然成為了歐元區經濟增長引擎,若不是德國強有力的經濟增長保障,很難想象2014年歐元區還能實現0.9%的增長。 為什么在深陷緊縮囹圄,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的歐洲,德國經濟的表現可以如此獨樹一幟呢? 對此,馮曉向記者道出了德國“脫穎而出”的背景:2008年金融危機前后,全球經濟出現了貨幣財產大于實物財產的不對稱現象,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的制造業狀況卻相當良好,堅實的實體經濟基礎保證了德國經濟在危機下可以正常運轉。 “影響經濟增長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技術創新,二是生產成本。這兩方面德國都具有相當競爭力。”馮曉表示,德國的制造業發展水平很高,工業4.0也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出的引領性口號;而在馬克轉歐元的過程中,德國相對降低了勞動力成本。 4.0的“野心” 然而,在歐洲強大的工會影響下,即便是德國,壓勞動力成本不可能是長久之計。德國聯邦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德國去年第四季度勞動力成本按季升幅加快至1%,勞動力成本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歐盟的平均水平。 要想保證德國經濟在歐洲和全球的競爭力,以創新提高要素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是關鍵。 2013年4月,德國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首次發布《實施“工業4.0”戰略建議書》。至此,工業4.0概念開始“橫掃”全球。 工業4.0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全新的工業藍圖:在一個“智能、網絡化的世界”里,物聯網和互聯網將滲透到所有的關鍵領域,創造新價值的過程逐步發生改變,產業鏈分工將重組,傳統的行業界限將消失,并會產生各種新的經濟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 “工業4.0勢必需要用更多的實物資本來替代勞動力,短期會對勞動力市場產生沖擊,因為工業4.0時代工廠就不需要那么多工人和技術人員了。”馮曉強調,“但長期來看,對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經濟都是有好處的。” 馮曉進一步解釋道,在這樣的環境下,經濟總量是擴張的,這就會吸納新的勞動力。原本因為智能工廠的產生而被淘汰下來的過剩勞動力,將會隨著市場無形之手的調節,通過自我學習和升級,轉化為經濟總量擴張后所需要的更高效的勞動力。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