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只黃色的機械手臂靈巧翻轉,精準地完成抓取、焊接等一連貫動作……這是近日記者在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看到的場景。這種靈巧的關節型機器人,埃夫特去年銷售超過800臺,銷量居國產同類機器人企業首位,產值連續4年實現80%以上的增長。 誕生8年來,埃夫特從“零”起步勇攀工業機器人產業高峰,努力打破進口機器人的技術壁壘和市場壟斷。 “逼”出來的“中國造” 埃夫特的前身是奇瑞汽車設備部下面不到10人的裝備制造科。一個通常在傳統企業中負責設備選型、維護保養的功能科室,為何要承擔起勇摘“制造業皇冠頂端明珠”的使命? “這都是被‘逼’出來的,過去奇瑞生產線上的工業機器人依賴進口,不僅技術受制于人,還常常受氣。”時任奇瑞汽車設備部部長、如今的埃夫特公司總經理許禮進說,因為沒有核心技術,哪怕機器人出現一個小問題,整條生產線都必須停下來,等著國外工程師打著“飛的”來維修,周期長、成本高,沒少耽誤生產。 與其仰人鼻息,不如自己造工業機器人!許禮進的這個大膽想法,很快得到奇瑞高層的支持。 2007年8月,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在安徽蕪湖正式成立。 創業之初沒有核心技術、沒有研發經驗,許禮進帶著團隊在全國各地尋找合作伙伴。他們曾前往沈陽、廣州等機器人產業集聚地,卻發現沒有一家國內企業的現成技術符合汽車制造業對6軸機器人的專業化要求。最終,埃夫特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立合作,共同埋下了機器人“中國造”的夢想的種子。整整一年的時間,雙方人員組成的研發團隊,從早到晚悶在試驗室,吃在學校食堂,終于成功打造出第一臺機器人樣機。 2008年9月20日,埃夫特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重載165公斤機器人宣告試制成功。看著機器人在生產線上有條不紊地工作,大家就像看著自家“蹣跚學步”的孩子一樣激動。總工程師游瑋說:“總有一天,我們要讓中國的企業都能用得起高質量工業機器人!” “學生”與“老師”同臺競技 沿著“試錯—改進—提升”的發展軌跡,埃夫特迅速積累著從單機試制到系統集成的豐富經驗。很快,在奇瑞五焊車間的艾瑞澤7生產線上,出現了60多臺機器人聯動協作的生產畫面。到了今天,奇瑞汽車生產線上90%以上的工業機器人都來自埃夫特制造。 “漸展身手”的埃夫特并不滿足于在汽車制造等通用機器人領域的紅海競爭。他們堅持與國際接軌的“正向開發”,與關鍵零部件廠商開展產業鏈深度合作,推出滿足客戶多元需求的定制化機型,形成產品競爭優勢。特別是在系統集成方面,埃夫特是目前國內唯一開放系統集成工藝包的制造商,搶占家具等細分市場,開拓出一片藍海。為了更好地“放開手腳”走出去,埃夫特通過改制,從一家奇瑞全資子公司轉變為混合所有制公司,為其開辟更加廣闊的產業新領域創造了有利條件。 獨辟蹊徑闖天地,底氣源自實力支撐。埃夫特做足創新能力建設的文章,以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為突破口,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通過產學研平臺建設、新興技術研發、開展國際合作等多種形式,牢牢掌握核心競爭力。埃夫特先后組建了蔡鶴皋院士工作站、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安徽工程大學合作,分別組建獨立法人的哈特、安普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近兩年,企業申請專利40余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承擔工信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項、科技部“863”計劃項目4項,參與制定機器人行業國家標準3項。 目前,埃夫特產品不僅替代進口機器人,應用于國內部分合資品牌生產線,而且已經進入了韓國、意大利等海外市場,形成了“學生”與“老師”同臺競技的局面。“隨著我們這樣一批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進入市場,日本、德國等國際知名機器人制造企業的在華同類產品,都出現不同幅度的降價,有的降幅高達20%到30%。”埃夫特公司副總工程師肖永強說。 “國字號”試點的領跑者 在解決了自主化機器人“從無到有”的問題之后,下一個面臨的是如何實現“從有到優”。而在這條路上,埃夫特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在安徽蕪湖,和埃夫特一樣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創新的,還有固高科技、翡葉動力、大洋電機、清能德創等一批整機和關鍵零部件企業。2013年10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批復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實施方案,支持安徽加快發展以蕪湖機器人產業集聚發展為主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同年12月,一個規劃面積3.53平方公里的機器人產業園,在鳩江經濟開發區啟動建設。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以埃夫特為龍頭,集聚區內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從無到有”,漸成規模,目前在建機器人重點項目57個。歷時兩年建設的埃夫特萬臺機器人項目,已經進入設備調試階段。埃夫特計劃依托該項目,力爭到2020年,實現年產工業機器人1萬臺、銷售收入達50億元,努力建成“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機器人研發生產基地。 談及未來3到5年的發展,許禮進提出“工業機器人生態圈”的概念,即依托機器人產業園,打通上游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制造,中游機器人整機廠和下游機器人集成應用、終端用戶的全產業鏈。注資8000萬元成立的蕪湖濱江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承擔著產業謀劃、投融資平臺等多重功能,為這個“生態圈”提供資本支撐。濱江智能公司產業發展部部長王家云告訴記者,除了企業自身的實力,“生態圈”內還將形成包括政策、科技研發、投融資、應用推廣、人才支撐等在內的一整套支撐體系,增強整體競爭力。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