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的一天,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輝,高興地在朋友圈“曬”出了公司喬遷新廠址的照片——9萬平方米的機器人研發中心、年產能1萬臺的機器人生產制造基地……產值已連續4年實現80%以上遞增的埃夫特,去年銷售六關節型機器人835臺,銷量位居國產機器人企業首位。此次搬遷后,埃夫特的年設計產能翻了10倍,迎來歷史性“蛻變”。 從“零”起步勇攀工業機器人高峰,打破進口機器人的技術壁壘和市場壟斷……誕生8年來,埃夫特的發展經歷恰如其英文名稱“EFORT”,取自英文“effort”的“努力”之意,故意減掉一個“f”,寓意永不滿足,進無止境。對埃夫特來說,選擇了自主化工業機器人,就是選擇了一條永無止境的創新發展之路。 前世:“逼”出來的“中國智造” 外人很少知道,如今在中國工業機器人領域扛起“自主創新”大旗的埃夫特,前身是奇瑞汽車設備部下面不到10人的裝備制造科。一個通常在傳統企業中負責設備選型、維護保養的功能科室,為何要承擔起勇摘“制造業皇冠頂端明珠”的使命? “這都是被‘逼’出來的,過去奇瑞生產線上的工業機器人依賴進口,不僅技術受制于人,還常常受氣。”時任奇瑞汽車設備部部長、如今的埃夫特公司總經理許禮進,坦言自己過去經常因為機器人“罷工”而挨批。因為沒有核心技術,哪怕機器人出現一個小故障,整條生產線都必須停下來,等著國外工程師打著“飛的”來維修,周期長、成本高,沒少耽誤生產。 與其仰人鼻息,不如自己造工業機器人!許禮進的這個大膽想法,很快得到奇瑞高層支持。對于一直擁有自主創新DNA的奇瑞來說,“從無到有”的創業故事從來不是天方夜譚。2007年8月,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在安徽蕪湖正式成立。 創業之初沒有核心技術、沒有研發經驗,許禮進帶著團隊在全國各地尋找合作伙伴。他們曾前往沈陽、廣州等機器人產業集聚地,卻發現沒有一家國內企業的現成技術符合汽車制造業對6軸機器人的專業化要求。一路尋覓的過程中,埃夫特最終與有著“機器人黃埔軍校”之稱的哈爾濱工業大學進行合作,共同埋下了機器人“中國造”的夢想種子。整整一年時間,雙方人員組成的研發團隊,從早到晚悶在試驗室,吃著學校大食堂,租住著宿舍的高低鋪,終于成功打造出第一臺機器人樣機。 埃夫特綜合管理部部長劉紹敏,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第一臺樣機試運行的場景。當時奇瑞在建的一焊車間廠房內,專門開辟了一塊180平方米的場地作為機器人的研發車間。2008年9月20日,埃夫特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重載165公斤機器人宣告試制成功。看著機器人在生產線上有條不紊地工作,大家就像看到自家的孩子“蹣跚學步”一樣激動。總工程師游瑋不由迸出了一句豪言壯語:“總有一天,我們要讓中國的大中小企業都能用得起高質量的工業機器人!” 今生:打破壟斷同臺競技 一只只黃色的機械手臂靈巧翻轉,精準地完成抓取、焊接等一連貫動作……這是奇瑞五焊車間的艾瑞澤7生產線上、60多臺埃夫特機器人聯動協作的生產畫面。目前,奇瑞汽車生產線90%以上的工業機器人都來自埃夫特制造。由自主品牌“撐起”的機器人焊接生產線,一舉打破了國外機器人品牌在中國汽車制造領域長達30年的壟斷。 “漸展身手”的埃夫特通過實施改制,從奇瑞一家全資子公司轉變為混合所有制公司,更加大膽地“放開手腳”走出去。他們不滿足于汽車制造等通用機器人領域的“紅海”競爭,而是堅持“正向開發”,與關鍵零部件廠商開展產業鏈深度合作,搶占家具、衛浴、釀酒等細分市場,推出滿足客戶多元需求的定制化機型,開拓出一片新“藍海”。特別是在系統集成方面,埃夫特是目前國內唯一開放系統集成工藝包的制造商。 “廣東一家知名衛浴公司,去年在我們這里訂購了42臺噴釉機器人,試用一年后,今年再度追加200臺機器人的訂單。”劉紹敏告訴記者,埃夫特幫這家公司算了一筆賬,以使用10套機器人噴釉工作站為例,從事有毒有害工種的三班制工人,可由420人減少到45人,每年節約工資福利、廢品損失、培訓招聘等成本約2000多萬元。埃夫特還設計出適用于衛浴行業的第一臺柔性打磨機器人,填補了國內同類工業機器人空白。 獨辟蹊徑闖市場的底氣,源自自主創新的實力支撐。埃夫特以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為突破口,通過產學研平臺建設、新興技術研發、開展國際合作等多種形式,牢牢掌握核心技術提升競爭力。埃夫特先后組建了蔡鶴皋院士工作站、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分別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安徽工程大學開展合作。企業每年真金白銀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為8%—15%,先后引進核心團隊高端人才100余人。近兩年,埃夫特申請專利40余項,承擔工信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項、科技部863計劃項目4項,參與制定機器人行業國家標準3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目前,埃夫特產品已進入韓國、意大利、德國、巴西等海外市場,甚至替代進口機器人應用于部分汽車合資品牌生產線,形成了“學生”與“老師”同臺競技的局面。“隨著我們這樣一批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進入市場,日本、德國等國際知名機器人制造企業的在華同類產品,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降價,有的降幅高達20%到30%。”埃夫特公司副總工程師肖永強如是說。 未來: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聚區 2013年10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批復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實施方案,支持重點打造蕪湖機器人產業園,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自此,蕪湖機器人產業園上升為國家戰略,埃夫特也成為這塊“國字號”試點集聚區里當仁不讓的領軍者。埃夫特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集聚區內的工業機器人產業以埃夫特為龍頭,吸引了固高科技、翡葉動力、大洋電機、清能德創等一批整機和關鍵零部件企業入駐,“從無到有”漸成規模。目前,全市在手工業機器人項目51個,總投資86.85億元。工業機器人也成為蕪湖日趨活躍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今年1—8月份,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251.22億元,同比增長12.5%,對規模工業增長貢獻率達30.9%。“明珠”的熠熠生輝,讓整個制造業“皇冠”都散發出轉型升級的新魅力。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談及未來3至5年的發展,許禮進提出了“機器人生態園”的概念,即依托機器人產業園,打通上游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制造,中游機器人整機廠和下游機器人集成應用、終端用戶的全產業鏈。“埃夫特的夢想,是實現‘廠廠有機器人、家家有機器人’的中國機器人夢!” 這個“生態園”的各個支撐平臺已在悄然建設中。注資8000萬元成立的蕪湖濱江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承擔著產業謀劃、投融資平臺等多重功能,為這個“生態園”提供資本支撐。濱江智能公司產業發展部部長王家云告訴記者,除了企業自身的實力,這個“生態園”內還將形成包括政策、科技研發、投融資、應用推廣、人才支撐等在內的一整套支撐體系,增強整體競爭力。 以創新為支點,埃夫特撬動著自主化工業機器人的產業升級,助推“中國制造2025戰略”加速實現。令人期待的是,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埃夫特創造的單詞“EFORT”,會被英文大詞典收錄為一個專用名詞,真正成長為國際知名的中國品牌。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