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器人熱的同時,一股“機器換人”的風潮日漸生猛。目前已有上海、深圳、河南、湖北、黑龍江等省市出臺了與機器人相關的扶持政策。如,浙江就發布計劃稱,爭取在2017年全面完成3.6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機器換人技術改造。人口紅利漸失,用工成本漸升,是機器換人的最大動因。那么,機器換人計劃開啟,會引發大規模失業嗎? ![]() 機器人制造商向系統集成轉換成為大趨勢 普適性機器人尚待開發 生產機器人的企業表示不會引發規模失業,理由有二。 一是,真正精密、復雜、靈巧的工種,依然離不開人。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告訴記者,機器人領域有一個悖論,對人而言很簡單的事,三歲小孩都能干的,機器人干不了;但是人做不了的很多復雜工種,卻是機器人擅長的。 上海ABB公司總經理李剛說,現在的機器人基本只從事電焊、噴涂、沖壓等工種,在汽車裝配車間機器人很少見到,因為裝配的活最難做。 在菲尼克斯(中國)投資公司副總裁杜品圣看來,目前,工業機器人在精度、速度、強度方面遠沒有達到要求。 二是,目前沒有開發出普適性的機器人。蘇州博眾精工科技公司副總經理申艦認為,機器換人首先要解決生產工藝標準化問題。現狀是,國內制造業水平參差不齊,來料、產品是否符合自動化需求,都還沒有清晰認識。這對機器人本體生產商來說,未來能否開發出適用于任何生產場景的、普適性的智能機器人,尚有不小的挑戰。 上海發那科機器人公司總經理錢暉認為,未來機器人制造商向系統集成轉換將成為一個大趨勢,但要想跨過這一步并不容易。真正的集成商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懂得自身產品,二是有理解應用場合的能力。目前,很多機器人制造商甚至搞不清機器人到底該放在何處。 “人不該做機器能做的活” 機器換人仍存在諸多待解難題,但業內人士表示,隨著越來越多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勞動,所需工人數量減少是客觀存在的。 隨著人工智能發展,機器人也會滲透到其他可預見的領域。比如,小i機器人公司開發的招商銀行信用卡機器人,每天有上百萬用戶咨詢機器人關于開卡、還款、轉賬等問題,過去需要人工客服1000名,現在98%由機器人回答,后臺只需要20名客服。 小i機器人董事長袁輝說:“人不應該做機器能做的活,而是去做更有意義的事。”他認為,“自動化”是機器人的本質,從這一角度而言,不會造成大規模失業。同時,機器換人更是一個市場行為,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工業生產領域的變化都是自然演變,每一個被替代的人,最后都找到了更加合適的崗位。 “機器換人是實際需求。”庫卡機器人(上海)公司總裁孔兵說,正如汽車出現后大量馬車夫被替換,但也沒有出現所謂嚴重的失業問題。自動化的高效率會增加人的富余時間,從而催生更多行業和就業崗位。 對東莞一些中小企業來說,很想進行“機器換人”,可惜“就差錢”。老板們別“憂桑”,明天你在智博會上能聽到好消息。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明年起省市財政將連續3年,每年共設2億元專項資金,用于解決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東莞成融資租賃試點城市 記者從經信局公開的數據獲悉,2014年申報專項資金的687個“機器換人”項目,采用融資租賃的僅20個,占比3%。 “中小企業在啟動機器換人時,受利率高、風險較大等因素影響,往往不愛采用融資租賃模式”。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分析道。 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銀行傳統貸款融資利息為6~7個點,融資租賃模式利息高達15%甚至更高,這就讓許多有需求“機器換人”的中小企業被擋在了門外。 他解釋:“由于東莞大部分中小企業廠房為租賃,并沒有產權,所以金融機構怕承擔風險。一些中小企業很難拿到貸款,而融資租賃對他們來說利息又太高,面臨兩難境地”。 記者了解到,塘廈的某精工實業有限公司,申請項目名稱為超薄高亮度導光板生產線技術改造,融資租賃設備原值972萬元,利息62.96萬元。 無獨有偶,望牛墩的一家紙業公司,申請項目名稱為自動化后加工設備工藝升級,融資租賃設備原值3173.5萬元,其中利息高達107.49萬元。 這些困境或將得到改變。記者從智博會上獲悉,廣東將以東莞為試點,從2016年至2018年,每年由省財政統籌安排專項資金1億元、東莞市財政配套專項資金1億元,共同設立“省市共建專項資金”。 據介紹,其中省財政1億元主要用于企業設備融資租賃貼息補助;市財政1億元主要用于設置融資風險池。具體操作為,融資租賃貼息補助的支持方式是按租賃合同設備投資額的一定比例給予企業貼息。租賃合同設備投資額設定的上限為1500萬元,年貼息金額的上限為120萬元。 1億元的融資租賃風險池是什么?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解釋,一旦進行設備更換的企業發生壞賬風險,融資租賃公司將從1億元的風險池中拿到一定比例的風險補償金。 “以前是讓企業自擔風險,現在由金融機構、政府、企業進行風險共擔。”該負責人介紹。一旦企業因市場環境或經營不善發生壞賬損失或倒閉,就可以啟用1億元的風險池資金,讓提供服務的融資租賃公司拿到合同金額一定比例的風險補償。 “機器人”熱呼喚頭腦紅利 “機器人”熱的時代背景是隨著生育率持續低迷,勞動人口出現下降,這也是不久前全面二孩政策放開的原因之一。全面二孩政策放開順應了民意,但網上一些激進的人口學者并不滿足于此,甚至呼吁要徹底推翻計劃生育政策,以為非此國將不國了,又似乎有些過頭。 人口數量確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更為重要的應當是人口的素質。我們拿歷史說點事,中國直至宋朝時的人口總量并不大,農民的平均耕地始終保持在人均十畝的水平以上,但卻在科技文化發展上始終生機蓬勃,創新發展不斷,經濟發展水平昂然領先世界一大截。但到十九世紀下半葉人口膨脹人均耕地不足三畝時,耕種水平卻反倒退步到人拉牛犁的原始水平,因為簡單低水平的密集型生產足可應付人均耕地不足三畝,激發不了科技的發展。雖然那時GDP還是穩居世界第一,但都由什么構成?無非是茶葉絲綢瓷器!在船堅炮利的外來侵略者面前,幾十代人積累的財富被劫掠一空。所以評價一個社會的發展,不僅要看看GDP的數量,更要看看GDP的成分,是否有鋼的含量、科技的含量,一百年前如此,今天更是如此。 坊間有種議論,以為機器換人會造成就業崗位減少,與國家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增加勞動人口精神有所背離。我以為,全面二孩政策出發點,不僅僅是出于經濟的考慮,更是出于人性、家庭、養老等社會因素的綜合考量,同時對新增勞動人口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機器人”熱正是符合了這一要求,因為所謂的機器換人并不是必然造成工作崗位減少。歷史上有很多次工業革命(特別是19世紀、20世紀剛開始機械化的時候),每一次都帶來人們的擔心,以為會造成勞動力的失業,但是實際上都沒有。因為機器人的使用,的確減掉了大量低水平的勞動密集型崗位,同時也帶來新的就業崗位。因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業結構的轉移,騰出了大量的人力財力開辟了第三產業就業機會,所以機器人使用帶來的并非只是簡單的減法。 最重要的是,“機器人”熱會帶來科技上的促進,它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有大幅度的提高,并會以此倒逼中國制造業,不能再簡單停留在以往靠粗加工的獲利上,而是轉向依靠勞動者專業技能和使用效率上的更高層次的人口紅利即“頭腦紅利”。 中國既然已經融入了全球合作分工體系,必然會逐漸進化到這個生態鏈中更高級的位置。依托于廉價勞動力的經濟形態,必然會逐漸退出中國。只有走創新發展之路,我們才能走出困擾發展中國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即便勞動力有些不夠,也可以用“腦”動力來補,因為只有“頭腦紅利”,才能讓中國由世界代工廠變成中國智造工廠,成為真正的智造強國。 新血液泵入珠三角制造業 本屆高交會的主題為“創新創業跨界融合”,參展的廣州高新企業都在考慮如何將自己的核心技術運用好,融入到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位于廣州開發區的廣州機械科研院展示了他們最新的雙臂12軸機器人。觀眾將名片投入一只手臂的卡槽中,這只手臂將名片收好,同時另一只手臂已將一杯飲料盛好,送至觀眾面前。 這對機器手臂產自廣州機械科研院下屬企業廣州啟帆工業機器人,據其負責人介紹,它可以實現一端輸入、一端輸出的閉環操作,兩只手各有6個關節,可以實現上千個位置的移動,此外,通過兩臂協作,可以完成更多生產動作。 “今年下半年以來,工廠訂單增長放緩,使制造業‘機器換人’推進得很慢,企業家積極性也不高,這對智能制造業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又是我們提升技術的一個好時機。”該負責人進一步解釋道,一臺機器人售價10萬元,工廠可能需要兩三年才收回成本,所以機器人市場更新換代慢,機器人公司如果利用好這段需求低谷期,研發出包含更多自主核心技術的產品,長遠來看有利于本地智能制造業發展。 廣州作為智能制造研發的“心臟”,正將新的血液泵入珠三角制造業的毛細血管中。廣州市工信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廣州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規模約200億元,位居廣東省前列。 與傳統企業對接,新節奏似乎走得更順暢些,3D體感試衣產品這一粒種子已然埋進了廣州傳統服裝制造和批發行業這塊肥沃的土壤中。陳劍華表示,他們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等智能終端上同步推出“N-show體感試衣平臺”,當更多的人在商場、家中使用平臺,新節奏將為進駐服裝供應商的產品設計和營銷策略提供最及時可靠的大數據分析服務。 “N-show體感試衣平臺”定位的客戶群體可以無限延伸。首先是大型的服飾品牌商,目前公司已經與安踏建立合作關系,其次是傳統購物商場,3D試衣鏡已先后進駐天河城和正佳廣場。 完成這兩步之后,新節奏將運用平臺整合起分散在廣州周邊的眾多貼牌加工服裝廠的資源。過去,廣州服裝企業主要集中在批發地,近年來借助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許多貼牌廠逐漸培育起了自己的品牌,市場潛力很大。此外,在廣州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中,走出了一批獨立設計師,他們也將在平臺的細分市場中找到自己的顧客群。 2013年,當第一款N-show試衣鏡亮相高交會時,只是引起了業內小范圍的轟動,雖然技術非常前沿,但“識貨”的人太少。陳劍華回憶稱:“光是教一個觀眾怎么用這套設備都要花半小時,他們也只是覺得有趣,一聽價格2萬多元,摸摸鼻子扭頭就走了。如今觀眾一看就會玩,而且一套設備價格降至數千元,更容易被普通家庭接受。” 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5.6萬臺,同比增長52%。日前在滬舉行的工博會就是生動注解。各國機器人競相“斗艷”,國際巨頭ABB、庫卡、發那科等紛紛選擇在上海進行新品的全球首發,這背后當然是巨大的市場驅動。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