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手訂單中海外項目大約占1/3,未來我希望能穩定在50%左右,那么,熟悉國際規則、具備英文交流能力的國際化管理人才至少得30%以上。”耿洪臣時常琢磨這些事情,并在2013年度行政工作報告中特意提到營口臨港產業基地建設,以及智利、印度等區域分支機構,“這些全球產業布局是推進企業國際化進程的承載平臺與重要標志,我們這一代人要以‘功成不必在我任’的胸懷為北方重工的未來打基礎、留基業。” “跨界”之舞 “北方重工要轉型升級,就不能固守原來的業務,而要伴隨著國家進步、時代發展進入新的領域。” ——耿洪臣 耿洪臣興奮地站起來,快步走到臺前。 “歷經三年的產品研發,北方重工終于踏入頁巖氣新能源領域,很高興和各位一起見證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 2014年3月19日,北方重工參加中國國際石油石化技術裝備展覽會并舉辦新聞發布會。那一日,議程中并沒有安排耿洪臣講話,但他卻中途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徑自走向前去,好一番直抒胸臆! 讓耿洪臣如此激動的幾位“主角”,那時正威武地站立在場館中,吸引著一波又一波觀眾的眼球。這是一套用于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田開采的高端壓裂成套裝備,包括壓裂車、混砂車及智能儀表車。其中,白色的儀表車在喧囂的場館中別有一番靜謐之美,而其內部的豪華配置也讓人大開眼界——兩米多長的沙發、50英寸的寬屏顯示器、24小時有冷熱水的飲水機、可存儲食物的電冰箱……無疑,這樣的格調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石油開采設備的印象,也體現了北方重工的設計理念——增加現場人員的安全性,降低疲勞程度,提高開采效率。 可能會有人覺得好奇:怎么北方重工也開始做石油裝備了?是真的能行還是湊個熱鬧而已?他們并不知道,為了這一天的華麗亮相,耿洪臣和北方重工的研發團隊已經籌劃、奮戰了近三年。 那是2011年初,在一次朋友聚會中,大家聊起美國的頁巖氣革命,“美國這個能源進口大國居然開始出口天然氣了”!這引起了耿洪臣的興趣,于是就開始搜集各種數據資料,反復分析判斷。 彼時,雖然關于美國頁巖氣革命的報道層出不窮,但對中國是否會發生、何時發生卻沒有統一的看法。在許多人看來,這似乎更像一個噱頭或傳說,畢竟,那時并沒有一個類似中石化涪陵頁巖氣田的商業化開采項目,讓人有據可依。然而,在復雜、模糊的商業環境中做決策,不正是考驗領導力的關鍵時刻嗎? “中國要解決能源安全問題一定是一個綜合方案,頁巖氣應該是一個選項。我國已探明頁巖氣儲量與美國相當,只是開采難度更大,不過隨著技術進步和能源成本的上升,未來進行商業化開采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2014年7月3日,在他的辦公室中,耿洪臣向《中國機電工業》回憶決策的過程,“再說了,北方重工要轉型升級,就不能固守原來的業務,而要伴隨著國家進步、時代發展進入新的領域。” 在考察頁巖氣壓裂裝備的同時,北方重工正在遭遇一場意外的挑戰。2011年,由于國內競爭格局的改變,公司的盾構機訂單大幅下滑。這讓耿洪臣深感不安,按理說,盾構機也是北方重工的高技術新產品,但不過四五年的藍海期之后,競爭就開始加劇了。回想過去那些一個“殺手锏”就能使上十年甚至更長遠的日子,這不能不讓人警醒。 其實,自北方重工成立以來,中國經濟就開始進入一個復雜多變的新時期:市場需求不再狂飆突進,很多企業訂單甚至一度連續數月從懸崖跌落,柯達、諾基亞等一個個標桿企業或倒下或亦需直面挑戰求變謀生……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眾多中國企業才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商業環境的瞬息萬變,如履薄冰之感前所未有。那么,該如何應對這一新常態呢? 2012年,海爾集團CEO張瑞敏在香港科技大學的演講中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企業所謂的成功不過是踏上了時代的節拍,但是,時代永遠在變,如果一次踏不上就有可能萬劫不復。所以海爾要搞“人單合一”、“自主經營體”,要把每位員工都驅動到市場上去和用戶零距離對接,再由用戶驅動組織的發展。而海爾正在進行中的組織結構變革,由“正三角”到“倒三角”再到“節點閉環的網狀組織”,就是希望海爾能夠“動態平衡”,和永遠變化著的時代融合在一起。 2014年6月,在華為內部的“管理研討會”上,任正非做了《為什么我們今天還要向“藍血十杰”學習》的講話,他說,即使在互聯網時代,科學管理仍未過時,我們仍然需要基于數據和事實的理性分析和決策,需要建立在計劃和流程基礎上的規范的管理控制系統,以及客戶導向和力求簡單的產品開發策略。我們要學習“藍血十杰”從點滴做起建立現代企業管理體系大廈的職業精神。只有建立起現代企業管理體系,我們的一切努力才能導向結果,我們的大規模產品創新才能導向商業成功。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需要補上科學管理這一課。 或許,耿洪臣對此也深有同感。在以《科學規劃,深化改革》為主題的2014年度行政工作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話:到今天,北方重工已經走過了七年的發展歷程,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企業增長方式正在由“自由式恢復性”增長向“規劃式提升性”增長轉換。在新的發展階段,引領企業健康發展,仍然要繼續深入推進 “三大戰略”與“四個結構調整”;企業發展永無止境,實施“三大戰略”,推進“四個結構調整”也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不管是“三大戰略”(技術、創新、國際化),還是“四個結構調整”(產品、市場、管理、人才)也好,其根本還是要回歸產品力。而要想持續不斷地為全球客戶提供令其滿意的產品與服務,往往需要提前布局,多儲備幾把“刷子”。 于是,2011年,北方重工決定將石油裝備作為戰略儲備項目,并開始組織專業化創新團隊通過國際間合作、自主開發等多種方式進行研發;2012年6月6日,與中國石油長城鉆探工程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提出由長城鉆探公司負責壓裂工藝研究,北方重工完成壓裂裝備研制,雙方共同完成工業性試驗);2013年,成立北方重工石油裝備有限公司,并與加拿大AMI公司就超高壓壓裂裝備核心技術開發開展合作;2014年3月,終得面世! 事實上,除了石油裝備外,北方重工還不斷將觸角延伸至相對陌生的領域,比如預制裝配建筑。據了解,其年產100萬m2混凝土預制構件自動化生產線研發工作已于2014年初全面啟動,很有可能搭乘沈陽市“現代建筑產業化試點城市”之東風,擇機綻放。 “一個好的經營者,對未來必須要有敏銳的、前瞻性的思考。市場需求原本就是不斷變化的,作為企業要想辦法適應,動態調整企業能力和市場需求之間的平衡。”或許,長達數年于混沌、未知中的探索經歷,賦予了耿洪臣不一樣的思考。而正是這種縝密的思考與布局,中國企業才有了躍升到下一個臺階的可能。(沙皮)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