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海爾在這一時點向外界釋放這一信號,很容易給市場造成一種印象,那便是自曝家丑。其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海爾目前真的在經營上遇到了很大的坎,僅依靠內部調節難以奏效,只能通過這樣一種激進的手段來維系企業的良性發展。 前期從海爾離職的王維(化名),現在是另一家家電公司的中級管理層,他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在大環境本就不好的背景下,海爾高層拋出如此龐大的瘦身計劃,可想而知,給內部員工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如此龐大規模的減員計劃,說不定哪天一刀就會砍到誰的頭上,這個時候,人的本能會是怎么樣?當然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王維說,現在家電產業正處于一個競爭激烈和業務轉型的并軌期,需要激情和創造性的思維,如果此時企業員工都偏向保守,無疑是不利于業務開展的。 王維同時表示,“今年再裁1萬”或許不會百分百落實。“口號的可能性大,最終貫徹到哪一步不好說,很可能不會最終真的裁掉這么多人。要知道,當前家電行業的人才爭奪仍然非常激烈,這些員工裁掉以后,以后想要再招回來是非常困難的。” 曾有觀點認為,隨著近幾年機器人(300024,股吧)產業的發展,海爾在某些制造環節確實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員工,縮減有其必要性。但業內對此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如此削減勞動力,將給海爾作為一個企業的形象造成嚴重的困擾。而且,張瑞敏稱要裁的員工主要是中間層,不難看出制造業技術的進步并不是令海爾下如此殺伐決斷決定的主因。 另外,海爾此次裁員計劃和同阿里的戰略合作也沒有多大關聯性。分析人士指出,海爾同阿里初期更多是將在下游渠道方面展開合作,而海爾計劃裁員的范圍主要集中在總公司層面。 或許正如一位國內上市公司管理層所言,海爾或許并不是為了裁員而裁員,背后真實的想法或許只有張瑞敏本人才清楚。 不可否認的是,從海爾創立至今,敢為行業之先的改革之風一直貫穿著這家企業的始終,這也使得海爾以及張瑞敏本人成為了家電行業的一面旗幟。某種程度來講,海爾今日推出如此大規模裁員的計劃,其主導思想在海爾的發展史上也是有跡可循的。 1984年,年僅35歲的張瑞敏從青島市家電工業總公司副經理的位置上,走馬上任擔任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家電產品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只要企業有量,獲取超額的利潤較為容易。但上任之后的張瑞敏卻在當時提出了十分超前的“名牌戰略”,并不是把數量放在第一位。
1985年,因為有76臺冰箱發生質量問題,張瑞敏要求把這76臺冰箱用錘子砸掉。在那個物資緊缺的年代,這一舉動引發了全國轟動。但正是源于海爾這種對品質的堅持,企業樹立了良好的口碑,使得海爾最終在大浪淘沙中成為了家電企業的龍頭。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