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穿越》里的機器人Tars是人氣最高的角色。主角們來到第一個星球,海嘯到來時,是Tars救了安妮·海瑟薇;當主角們要解開黑洞之謎時,Tars主動請纓;最后也是Tars將解開引力之謎的辦法通過摩斯碼告訴了男主角。這個看著像冰箱門,又像四根不銹鋼筷子的機器人可以酷酷地拯救世界——這種會思考、會說話的人工智能機器人也許未必是我們短期內能夠接受的,然而在我們的身邊,“機器人工人”、“機器人廚師”、“機器人服務員”已經出現,且大有“取代人工”的趨勢。 每到年底,珠三角、長三角等地都要遭遇“用工荒”,然而今年,國內機器人行業不斷升溫,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美的、華為、雷柏等3C廠商也紛紛開啟了“機器換人”計劃。專家預計,未來10年左右或是機器換人的快速增長期。 機器換人:從銅鐵“聽話”到自定義打印 2014年之前,滬深兩市和機器人業務沾邊的上市公司僅為35家左右,而今年有多家上市公司通過資本運作進入機器人行業。曾經支撐中國制造業崛起的成本優勢正在逐漸喪失,是“機器換人”的主要動因。數據顯示:“從中國人口年齡結構來看,約10年后,15~34歲的年青勞動力減少,而生育高峰階段出生的人口也將集中退出勞動力市場,制造業勞動人口將至少減少535萬,成為中國人口紅利尾聲給予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窗口期。”與之相比,發達國家制造業卻呈回流趨勢:隨著工業機器人產業、3D打印等技術的發展,占據技術優勢的國家制造業成本在下降,波士頓咨詢公司預計,到2015年,美國的制造業成本比中國長三角地區只高約5%,而機器人則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 能夠控制用銅和鐵組成的東西來做工,可重復編程的多功能機械手,看上去是人的上肢的簡化組合,這是廣義上的“工業機器人”,而工業機器人的操縱軸越多,難度越大,也就越智能。未來學者布萊恩認為,未來我們用到的機器人,應該和手機一樣:即插即用,并且可以自定義。以英特爾未來科學家Johnson展示的機器人Jammy為例:這個身長1米的機器人完全由3D打印完成,任何家庭只要擁有3D打印機,然后購買芯片組件和機械組件,這個機器人就算完成了。“未來,人們可以在網上選好功能,然后挑選一個好看的機器人外觀,一鍵下單,一個機器人就會被送到家里了。”而據英特爾中國區嵌入式業務部總監曾明介紹,“機器人管家”也將在10年內登堂入室。 工廠車間:機器人勝任簡單工種 每到12月,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工廠主管們都為招工焦頭爛額。在“用工荒”連年持續的東莞、順德、紹興、溫州等地,很多小工廠把招工啟事貼到附近的馬路上,大企業還會直接跑到內地省份招募,以對付春節前后更為短缺的用工局面。不過,最近不少國內工廠正在接觸一些新角色——工業機器人。一些簡單重復的工作崗位,如搬運和碼垛等等,“機器人”已經完全可以勝任。它們以類似于人的手臂、腿腳等外表存在,工作速度更快,而且不抱怨加班。 “以前是全人工,黑壓壓的一片人。”據佛山艾樂博機器人創始人農百樂介紹,在包括美的等工廠在內的沖壓車間里,鐵片經歷著很多工序:沖孔、翻孔、沖邊、翻邊……工人們不斷加班,不斷倒班。“中國的沖壓行業在世界里扮演著重要角色,全球九成沖壓工序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完成。”農百樂原本在金融界工作,后來加入了幫助工廠以機器代替人的行列。 據了解,美的集團工廠一些簡單重復的工作崗位,譬如搬運和碼垛等等,已在兩年間被機器人以及自動化所代替,而美的集團內的“機器人”今年將超過800臺,今后會以每年30%左右的增幅投入,預計2016年年投入的機器人費用將超過3億元。而雷柏科技副總經理鄧邱偉也成為“機器換人”的急先鋒。“一個鼠標如果經過50個工人,一人浪費一秒就是50秒。很多秒可以由機器人代替。” 餐廳:機器人均勻“刀削面” 在11月于上海召開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N1“工業機器人館”成為了最火熱的場館。參展的100多家廠商展示了可以完成焊接、切割、搬運、修邊鉆孔等專業操作的各式各樣的機器人,一些做咖啡、玩魔方的服務型、娛樂型機器人更是被團團圍觀。 在“印象機器人”餐廳,機器人服務員身高1.3米,體重20多斤,腦袋是一個U盤大小的攝像頭,鋁合金構造起軀干和四肢,腳板是6個輪子驅動的鐵板。要上菜時,服務員就往它的左手托盤上放菜碟,在后臺的電腦控制軟件中輸入桌號即可。機器人就會從廚房通道口出發,獨自慢悠悠地滑到餐桌前,抬起右臂,四個活動關節“嘎吱嘎吱”地響,用充當右手的夾子夾起菜碟,再輕輕放在餐桌上。“請慢用”,機器人還發出溫柔的女聲。服務員接上電源,它便安安靜靜地休息補充能量半個小時。 而在湖南長沙坡子街的一家餐廳內,一架裝扮成“奧特曼”的機器人正忙著削面。據餐廳廚師張師傅介紹,該機器人只需按下開關,它便可不停地削出長度、厚薄均勻的面片,且可準確地朝前面的湯鍋里飛去。據了解,制造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包含三個部分:機械、電子和軟件。機械好比如人類的骨骼和肌肉,電子好比是器官和神經元,軟件就是大腦。從工業機器人、遙控機器人到真正的自主機器人,“機器人家族”正逐級遞進地進入我們的生活。 隨意加班不怕工傷 動作準確呼喚“大腦” “新一代工人至少是9年義務教育,獨生子女們寧可賺3000元去寫字樓上班,也不愿意4000元工資到工廠去。”農百樂說。“加上社保和平均工資連年往上提,現在上不上機器都缺人。”而從成本來看,招募機器人的“薪酬”相當于可代替工人的月薪乘以12,再乘以1.5到5倍左右。以珠三角發達的沖壓車間為例,每個工人的月薪約為4000元,每天兩班倒,每年的工資在10萬元左右,而用機器換人的價格約則在8萬到10萬左右,且每個機器人約可使用10年以上。 “就沖壓工來看,人的動作絕對速度比機器人快,但人的動作不能長時間持續,不夠穩定,人性也有不可控的一面,不能干24個小時。還有工傷賠償。一個手指10萬,兩個手指20萬,一只手掌50萬。如果是小工廠的話,流動資金就這樣賠進去了。” 據了解,一些重復性高而且環境惡劣的工位,如噴油、拋光等等,都是機器人率先進入的地方。 除了手,還有“腳”。“搬運工最辛苦,很多人做一個星期就走,人員流動性很大。以前的工人還好一點,現在的年輕工人有時連一天都熬不住。”順德嘉騰電子公司副總經理陳洪波曾做過統計:在雙十一期間,某電商物流倉庫里的工人要捧著箱子每天走大概50到70公里,超過兩次馬拉松的距離。如今,其工廠制造的自動搬運機器人正在美的和華為的工廠里運作,均價每部7萬左右,價格已降到工廠對搬運工“價格”的心理指數。不過,目前的“機器人”也并非完美:機械手抓不住“又重又脆弱”的陶瓷;難以處理鼠標滾輪嵌入的動作,或自動運輸機爬不上角度太大的斜坡等。 專家:“機器換人”或成必然 21世紀宏觀研究院分析師耿雁冰認為,未來10年左右或是機器換人的快速增長期:制造業轉型升級迫切要求盡快實現工業自動化,工業機器人已被推崇為“中國制造”對抗用工難、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據了解,目前,廣東的東莞和順德等地的政府部門已為機器代替工人的工廠提供補貼,數額從10%~15%不等,有的地方甚至達到20%。專家表示:“工業機器人可替代領域工人數量約占制造業人數的60%,不過,目前國產機器人關鍵零部件難以自主,內資品牌利潤被擠壓。在本土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原材料成本構成中,減速機占據40%,伺服電機占據30%,控制器占據15%,其他占據15%,大部分利潤都被掌握核心技術的外資企業拿去。因此,能否抓住‘機器換人’的市場契機,是國內機器人生產廠商亟待思考的問題。”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