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嘉陵集團“415摩托車焊接線”車間,焊接機器人正在焊接車架。 得益于以智能化為特征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機器人產業發展浪潮正席卷全球。據麥肯錫的研究報告,預計到2025年,機器人每年將為全球帶來1.7萬億至4.5萬億美元的產值。 而在我國,2013年銷售工業機器人近3.7萬臺,約占全球銷量的五分之一,一舉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未來10年,將是國產機器人的黃金發展期。 面對洶涌的機器人發展浪潮和龐大的市場蛋糕,重慶準備好了嗎? 從零起步,打造“機器人之都”
最近王政與中船重工旗下重慶某公司達成了買賣機器人的協議。盡管數量不多,但他心里卻樂開了花。“堅守多年后,終于看到了希望。” “因為當時人工成本不高,鮮有企業愿意使用機器人。2006年前,公司兩三年才能賣1臺機器人。”王政說,好在焊機生意一直做得不錯,所以他們一直未放棄機器人業務。 據業內統計,截至2009年,重慶歷年來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僅有500多臺。 近年來,隨著全球產業發展的升級,機器人開始“吃香”。在這種背景下,我市把發展機器人產業提上了議事日程。市科委、市經信委也展開了專題調研和論證。 2011年3月,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應運而生,將機器人技術作為重要的研究方向,并引進了高級專家人才,成立了重慶市機器人專家組。 2011年12月,我市組織舉辦了“機器人展覽暨產業對接洽談會”。會上明確提出要把我市打造成“機器人之都”的構想。 2013年10月,市政府決定把機器人產業作為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發展,并發布了《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稱《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成為國內重要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基地。全市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 工業基礎雄厚,市場前景可期 1000億元!對這一目標,重慶的底氣何在? 近年來,汽車行業和電子電氣行業占據了我國機器人使用總量的59%。而重慶的汽車、摩托車和筆電生產基地,三個行業的產量在全國的占比分別超過了12%、30%和30%。 “這樣的產業布局催生了巨大的機器人使用需求。”兩江新區裝備產業領導小組組長李光表示,重慶發展機器人產業最大的優勢和底氣,正源于此。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統計表明,目前每萬名制造業工人的機器人保有量,韓國為396臺,日本為332臺,德國為273臺,中國僅有23臺。而據有關部門預測,2015年,重慶產業工人數量將達到300萬人。 這意味著,2015年之后,即便每萬名制造業工人的機器人保有量只有韓國的一半,重慶也將會有6萬臺左右的工業機器人使用需求。 “從區位優勢來看,重慶對周邊的四川、陜西、貴州和湖北等地均有較好的輻射作用。”李光認為,近年來,這些地方的汽車和電子制造業也呈現出較猛的發展勢頭。重慶發展機器人產業,可以向這些地方拓展市場。 基于上述優勢,有關方面組織專家組進行了多次調研,最后確定了重慶發展機器人產業的方向。“首先圍繞工業市場發展工業機器人,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到一定階段,再發展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最終形成全產業鏈。” 按照這種思路,市政府在去年發布的《意見》中推出多條“高含金量”的措施。如設立重慶市機器人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本地產首臺(套)產品的示范應用 和工業企業采購本地產工業機器人給予財稅政策支持,對好項目優先給予信貸支持,支持整機與零部件研發,加快引進國內外高端人才等等。 年銷2000多臺,未來還將以20%增長 近日,記者在嘉陵集團“415摩托車焊接線”一車間看到,工人啟動按鈕后,兩臺焊接機器人開始同時焊接摩托車車架的弧形金屬材料,僅僅28秒后,機器人就完成了焊接任務。 “在同樣的時間內,1臺焊接機器人做的工作,需要3名工人才能完成。”嘉陵集團工藝現場技術員李學亞說,機器人大幅度提升了生產效率,為公司節約了人工成本,并且還能把產品質量做得更好。 據了解,嘉陵集團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使用機器人。目前,公司使用的機器人數量已增長到了近50臺。“415摩托車焊接線”的工人數量也從近40人減少到22人。 據統計,2011年以來,重慶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年均增速達到54%左右。2011年,歷年來累計銷售的工業機器人數量迅速增長到1000多臺,相當 于2009年的2倍多。如今,這一數字更是達到了5000多臺。其中,汽摩、電子信息行業是使用機器人的主力軍。通機、化工、工程機械和食品制造等行業, 也有不少企業使用機器人。 據市經信委提供的數據,2013年,重慶成為全國機器人需求第一的城市,機器人銷量超過2200臺。未來重慶對機器人的需求每年還將以20%以上的增幅高速增長。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