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專家簡靖文介紹,我國正在建設的AP1000項目中,三門1號、海陽1號和三門2號的核島設備國產率為55%,位于海陽的機組國產化率更是達到70%,其蒸汽發生器、屏蔽電機主泵、反應堆壓力容器、堆內構件驅動機構等設備正在研制生產,預計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可交貨。目前已經實現供貨的有穩壓器、安注箱、一體化堆頂組件、環吊等。 由國際核電技術公司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AP1400,近年來對核電站主系統、輔助系統和關鍵設備進行了12項主要創新設計,進一步提升了核電建設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 記者了解到,目前CAP1400設備國產化的進展過程也相對順利,一重現已成功生產出3個鍛件,其他5個鍛件正在研發制造中;我國核級鋯材生產線也已全線貫通,實現了國產化的目標。 產能相對過剩 隨著中國核電建設的提速,國外核電設備制造商企業加快了進入核電市場的步伐,紛紛在中國成立了自己的核電公司或合資公司,有意在核電工業大發展中分一杯羹。 通過與國外知名企業合資建廠,中國企業在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同時,也促進了市場競爭。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隋永濱近日表示,國內核電裝備制造業已經顯露出產能過剩,以我國反應堆壓力容器為例,目前我國有三家企業在做,僅一重一年的產能就可達10臺左右,全國年產能約為20臺,而國內需求僅僅為6臺左右。 “由于這幾年核電設備產能比較充足,在市場需求下降的情況下,行業內確實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現象,目前有些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焙喚肝母嬖V記者。 “蒸汽發生器、管道分別有4家企業在做,產能超過10臺套,實際需求只有一半。至于閥門、核島主泵,因為技術含量低下,生產企業更多。截至2011年9月20日,國內持證閥門廠家為17家;到2012年5月18日,國外注冊登記單位為35家。” 對于近年來各地方政府不顧核電行業長期發展而盲目上項目的這一現象,業內專家表示,地方政府在做決定前應協助民營企業找準進入核電制造領域的“切入點”,即揚長避短找準目標產品,防止重復建設,造成不必要的惡性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