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之下,我國裝備制造取得了諸多重要的突破。1983~1993的10年間,我國累積研制了50多套重大技術裝備,開展了1100多個科研攻關課題,確保了70多個國家重點工程和技改項目的建設。北煤南運、三峽等關乎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工程,都是在此期間建成運行或奠定了基礎。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對于裝備制造的發展繼續給予高度重視。在國務院先后出臺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和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中,裝備制造均位列其中。 在國家政策推動下,裝備制造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全行業工業總產值從2000年的1.44萬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4.38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5%以上。 從裝備制造各行業來看,在輸變電設備方面,我國已經研制成功了世界領先水平的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建成了世界第一條百萬千伏的特高壓交流示范線并投入商業化運行。水電方面,三峽的26臺70萬千瓦水輪機是世界上最大的機組。工程機械方面,我國涌現出了徐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企業,并獲得了國際同行的認可。 大而不強 雖然30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所取得的成績令人欣慰,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實現裝備制造的國產化仍然任重而道遠。 首先,我國裝備制造雖然產值位居世界首位,但卻大而不強,在一些重要零部件的發展方面仍然滯后。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在一次會議上將此形象地概括為“殼可以做,心臟的東西我們做不了”。 分行業來看,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的大多數配套設備、大型工程機械所需的30兆帕斯卡以上的液壓件等均需要進口,航空工業所需的發動機、機載設備、原材料和配套件的配套能力也比較差。 “在關鍵零部件上受制于人,價格上就比較難做。此外,在產業安全上,也容易遭受戰略性侵害。”中工聯創國際裝備制造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張武說。 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的背后,是我國裝備制造創新能力的匱乏。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坦言,過去30年來,雖然國家出于國防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一些重大的技術裝備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在制造業的基礎和生態環境的發展方面卻并不盡如人意。 “如果沒有堅實、雄厚的發展基礎,制造業的競爭力是很難提升上去的。”謝友柏說。
這一點在中小型的制造企業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謝友柏對記者說,他和中小制造企業的接觸比較多,發現這些企業的研發能力很匱乏,很多都靠別人給技術才能夠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