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實施10周年之際,今年3月出臺的《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曾一度引發關注。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最近走進遼寧沈陽,在解碼沈陽老工業基地振興成果之余,也深入走訪北方重工、沈陽機床、沈鼓等重大裝備制造企業,試圖去探尋其重塑國有企業體制機制的成功路徑。 改革任重而道遠 由于集中了一大批重點裝備制造業骨干企業,包括遼寧在內的東北地區至今仍被視為我國主要的裝備制造基地,且被譽為“共和國的裝備部”。 裝備制造業作為東北傳統優勢產業,其成套裝備產品研發、制造能力居國內領先水平,重型裝備產品在國內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性、戰略性產業,重大裝備制造業始終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與技術水平的重要體現。 以重大裝備制造業為主的骨干企業,自東北振興規劃實施以來,多以體制機制創新為著力點,加大裝備制造企業改革、改組、改造步伐,推進跨行業、跨地區戰略重組。經歷過90年代的困境與近十年的改革探索,現如今,一批重大裝備產品依然在東北地區持續研制成功并投入市場。 然而,盡管重大裝備制造業解決了重大裝備產品空心化問題,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但對承擔使命的骨干企業而言,其在體制機制創新改革的路上依然任重而道遠。
記者在沈陽部分重大裝備制造企業發現,企業在技術創新、戰略經濟安全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績和進步的同時,其管理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仍然面臨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