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機遇期不容錯過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經濟增長主要還是依靠實體經濟、依靠制造業的發展,已具備了建設制造強國的基礎與優勢。 “在過去200余年的全球工業化進程中,中國與前兩次工業革命失之交臂。”周濟表示,今后20年,將是我國制造業實現由大到強,成為制造強國的絕佳發展機遇期,我們要堅持發展制造業不動搖,贏得主動、有所作為。 中國工程院在今年1月啟動并開展了《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這個‘制造強國’有兩重含義,一方面,通過制造業的發展讓中國繁榮強大起來;另一方面,中國由制造大國成為制造強國。”他介紹說。 經過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專家近一年的調查研究,項目明確了我國成為制造強國的階段性目標和各項指標,提出了在2020年進入制造強國行列的指導方針和優先行動。 據周濟介紹,上述項目研究認為,各國制造業均經歷了一個從弱到強的過程,此過程與其工業化進程相吻合。我國的制造業強國進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到2020年,中國制造業綜合指數預計可達德國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80年代后期他們實現工業化時的水平,進入制造強國競爭行列。 第二階段,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綜合指數超過德國、日本2012年的水平,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強國。 第三階段,到2050年,中國制造業綜合指數可望達到德國、日本當期的水平,成為具有全球引領影響力的制造強國。 “從現在到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制造強國行列、基本實現工業化的關鍵時期。”周濟說。 上述研究項目認為,為實現這一目標,要組織制定和實施“中國制造2020”,其目標是基本實現工業化,進入制造強國行列,打造中國制造升級版。 具體說來,也就是制造業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主要行業產品質量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知名品牌;一批優勢產業率先實現突破,實現又大又強;部分戰略產業掌握核心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創新驅動 積極實施“中國制造2020” 周濟介紹說,“中國制造2020”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為指導方針和主要內容,包括8項優先行動:推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提高產品設計能力;完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制造基礎;提升產品質量;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等。 創新是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必須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之所以要把科技創新擺在這樣突出的位置上,是因為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他表示,我們發展制造業,就必須把科技創新潛力更好釋放出來,從依靠建廠房、買設備、擴大產能規模、過度消耗資源的要素驅動,向依靠產品技術創新、生產模式和管理模式創新的創新驅動轉變。 與此同時,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依賴低廉的資源價格和較低的人力成本獲得了產品低價競爭優勢,產品質量和企業運行效率被忽視,這種不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必須終結,必須從成本和價格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
綠色發展是實現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而結構優化則是制造業科學發展的主線,是提升國民經濟整體素質、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主要途徑。 現代制造服務業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手段,表現出兩個根本性的產業模式轉變:一是從大規模流水線的生產方式向定制化的規模生產轉變;二是從根本上改善傳統的制造、工程、材料使用、供應鏈和生命周期管理的工業過程,實現產業形態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 “在全球價值鏈中,我國的制造業產品多數處于附加值較低的制造—加工—組裝環節。一個產品從全生命周期去考慮,制造過程所占時間只有幾天、幾十天,但使用過程長達幾年、甚至幾十年。”周濟認為,當前面臨的緊迫任務是要改變企業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研發、設計、銷售、電子商務、物流等全生命周期的制造,延伸制造業創新鏈和產業鏈,由為用戶提供實物產品轉向為用戶提供服務、由賣產品轉向賣服務,并促使服務由局域擴展到全球、由離線轉向在線、由被動轉向主動。(Balance)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