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削減8000萬噸鋼鐵總量,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任務,2015年底前再淘汰1500萬噸煉鐵和煉鋼產能……國務院辦公廳日前下發《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無論從淘汰落后的規模,還是力度來看,本輪化解過剩的決心可謂近年來最大。 “有別于以往一些淘汰落后的政策措施,這次《指導意見》由國務院出臺,更有高度,并且更具可操作性,旨在標本兼治,建立淘汰落后的長效機制。”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表示。 作為產能嚴重過剩的“釘子戶”,鋼鐵業首當其沖。根據《指導意見》,鋼鐵行業將重點推動山東、河北等地區結構調整,加快鋼材產品升級換代,實施等量或減量置換,并將化解產能過剩列入地方政績考核。 疏堵結合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底我國鋼鐵產能利用率只有72%,其中,煉鐵產能利用率為73%,煉鋼產能利用率為68%,均已達到國際公認的過剩或飽和的邊緣。更為嚴峻的是,產能過剩已引發鋼鐵行業的系統性風險,企業資金鏈接近斷裂。上半年國內大中型鋼鐵企業銷售利潤率只有0.13%,而這些企業的銀行貸款合計1.3萬億元,相當于全部銷售收入的1.67倍和利潤的1327倍。 化解產能過剩,刻不容緩。近年來,國家已經陸續出臺一系列遏制產能過剩的政策措施。有別于以往,此次《指導意見》強調“化解”產能過剩,既控制總量,又淘汰落后,并給現有存量一條出路。工信部原材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既要嚴禁建設新增產能項目,又要嚴控在建項目,同時整頓完善、改造提高建成產能。疏堵結合、標本兼治的思路清晰可見。 根據《指導意見》,化解產能過剩,要控制增量優化存量,“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 在李新創看來,“消化一批”是鋼鐵業化解過剩最重要的環節。“鑒于我國鋼鐵行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已經非常先進,化解過剩產能根本還要依靠產業自身進行消化。”《指導意見》提出,要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推廣鋼結構在建設領域的應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資建設領域鋼結構使用比例。
“轉移一批”,既要擴大海外市場,增加直接和間接出口,還要向海外轉移或新建產能。《指導意見》明確,要在鞏固擴大國際市場的同時,擴大對外投資合作,鼓勵優勢企業以多種方式“走出去”,優化制造產地分布,消化國內產能。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