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3年,雷軍就對電動車產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此還兩次拜訪馬斯克,并從他的手里接過車鑰匙,成為國內第一批特斯拉車主。 ![]() “造車夢”的種子從那一刻起就被埋藏在了心底,只是這顆種子一埋藏就是好多年,直到2021年,小米才正式官宣造車,雷軍才迎來了人生的終極一戰: “我決定親自帶隊,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愿意押上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同為國內第一批特斯拉車主,李斌和李想拿到車鑰匙不久,就各自創立了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兩人已經在市場上摸爬滾打了快十個年頭了,而雷軍為年輕人制造的第一輛車終于在工信部拿到了“準生證”。 何小鵬曾說過,2024年是這一輪造車風口的最后窗口期,在這之后競爭會進入白熱化,而他的導師兼大哥雷軍能否搭得上新能源汽車的末班車? 雷軍入場:時間剛剛好 無論是入局手機行業,還是進軍汽車行業,雷軍都是掐著表進去的。 小米手機成立于2010年,那一年,智能手機正好步入快速成長期,滲透率迅速攀升,短短5年時間,從15%提升至75%。 根據行業生命周期理論,行業的生命發展周期主要包括四個發展階段: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 無獨有偶,在雷軍官宣進軍汽車行業的2021年年初,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還不到10%,而如今已經超過35%,步入成長期,雷軍再次精準踩點,入場時間,不早不晚,剛剛好。 入局太早,行業處于幼稚期,技術變動太大,產品市場狹小,搞不好就成為炮灰,入局太晚,黃花菜都涼了,連口湯都喝不到。 而步入入成長期之后,市場將會急速擴張,技術也會逐漸定型,行業特點、用戶特點逐漸明朗,當然入局門檻也會隨之提高,產品品種及競爭者數量增多。 至于入場門檻問題也不大,小米集團現金資源持續則增長至1276億元,為這場曠日持久的“燒錢”大戰做好了資金準備。 接下來的劇本,對于雷軍太熟悉不過了,無非是沿用小米手機的那套打法,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將小米模式再度發揮到極致。 功能機時代,供應鏈條基本上圍繞著硬件門檻形成的,核心集中在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等巨頭手里。 而智能機時代,技術相對分散,分別掌握在高通、索尼、三星等不同的供應商手上,通過整合全球供應鏈,手機硬件就有了,把安卓系統改一改,就有了軟件。實際上,更多考驗的是手機廠商的江湖地位、商業模式和資源整合能力。 ![]() 而當下的汽車行業正在從內燃機的功能汽車時代,全面轉向電動化的智能汽車時代,這意味著汽車已經拿上了類似智能手機那樣的“摩爾定律”的劇本。 以英特爾旗下的Mobileye為例,2010年推出的EyeQ2芯片算力僅為0.026TOPS,而最新推出的面向L4級自動駕駛的芯片EyeQ Ultra最高算力可達176TOPS,幾乎每一代芯片都是上一代算力的十倍之多。 在燃油車時代,核心技術集中在動力總成,底盤、發動機和變速箱壁壘較高,傳統汽車巨頭通過技術壟斷,在市場上呼風喚雨,自主品牌只能干瞪眼,無法將它們拉下馬。 而到了新能源汽車時代,沒有傳統汽車三大件的束縛,包括三電(電池、電驅、電控)在內的核心技術同樣分散在不同新興的電子企業手里,再也沒有任何技術像發動機一樣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新能源汽車造車門檻大幅下降,硬件越來越趨于同質化。 以華為華為智選車模式為例,各個品牌車型除了ID設計外,內在配置幾乎差別不大,類似現在的安卓陣營手機,屏幕、處理器、攝像頭這些由上游決定的物料性能,根本拉不開差距。 因此,對于小米汽車來說,汽車硬件早已不是問題,更何況這些年,雷軍一直沒閑著,幾乎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上下游都投了一個遍,汽車產業鏈早已悄然成型,而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電動電池等方面更是布局已久,屬于典型的謀定而后動。 更重要的是,行業步入高速增長期,既有蓬勃的市場和發展空間,小米汽車也有了打造爆款的舞臺,在新能源行業幼稚期,造車新勢力年銷量也就萬輛,就已經算很優秀了,現在月銷萬輛都已經成為頭部車企的最低標配。 隨著新能源汽車大量使用電子化結構、各種網聯化智能化設計,汽車行業已經從“機械定義”和“電子電氣定義”,逐步進入到“軟件定義”的新時代,汽車軟件將成為車企構建差異化產品的重要內容。 這方面,小米作為科技公司,更是具有先天優勢,尤其是澎湃系統的發布意味著萬物互聯的底座已經搭建完成,未來將陸續搭載小米手機、電視、平板、汽車等,小米即將向“人車家”全生態即將完成閉環,這也是小米與華為不遑多讓的優勢,也是汽車廠商所欠缺的能力。 當汽車從“沙發+四個輪子”進化到“手機+四個輪子”,雷軍沒必要重新發明輪子,只需要把輪子的供應商搞定,把“手機”搞好即可,再加上小米在用戶生態、渠道運營、品牌流量等先天優勢,老謀深算的雷軍在造車方面已然具備成功的潛質。 正如雷軍說的那樣:“汽車是百年賽道,只要看好汽車產業,任何時間都不晚。其他造車新勢力布局汽車比小米提前6-7年,但小米的優勢在于電子技術和用戶體驗上,2024年發布時間剛剛好。” 進場時機雖不是問題,但雷軍始終面臨兩難的處境。 雷軍的兩難:極致性價比or品牌高端化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極致性價比,雷軍所欲也,品牌高端化,亦雷軍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雷軍應該怎么辦呢? ![]() 對于小米這樣的國民品牌來說,造個車并不難,難的是選擇合適的戰場,做好消費者的期望值管理,復制小米1的“一炮而紅”。 從低端起家再想往上做品牌向上非常難,如果小米汽車不想重走當年高端手機的血淚史,小米11、小米12先后折戟沉沙,實現DXO全球第一的小米11 Ultra上市被瘋狂吐槽,直接殺入高端局不失一種選擇。 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想要步入“高端局”,要么像比亞迪一樣另起爐灶做仰望,要么像理想汽車一樣直接殺進去。 網上爆料新車起售價30萬元以上,似乎也印證了小米汽車直接殺入“高端局”的可能性,如果真的這樣,“年輕人的第一輛車”怕是就要夢碎了? 魔鬼藏在細節之中。 根據雷軍的規劃,小米汽車的首款車型計劃第一年銷售10萬輛,此后三年累計交付90萬輛,“2024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 在轎車領域,主流車型定價30萬元以下,也只有這個市場能夠撐得起雷軍的“小目標”,這就意味著小米汽車的起售價不可能是30萬元。 今年前10個月,30萬元以上的轎車銷量為79.3萬輛,占乘用車市場的4.6%;價格低于30萬元的轎車,銷量735.4萬輛,占乘用車市場的42.6%,兩者合計占國內乘用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目前,30萬元以上純電轎車市場的王者莫過于特斯拉Model 3,今年前10月累計銷量不到12萬輛,即便SU7能夠取而代之,3年累計交付90萬輛的小目標也難以完成。 ![]() 更何況,對于小米汽車開山之作,雷軍有言在先,先造好車,有一戰之力之后,再談顛覆的事情,“作為一個剛剛上路的新人,我們要先確保做一款好車,一款能夠與當下同級所有產品比拼的好車,在確保這個目標的基礎上,再考慮顛覆的部分。” 30萬元以上起售價明顯是一種煙霧彈,更多只是一種戰略試探,低配到高配是一個價格區間,這不網上又傳SU7頂配價為29.99萬元,丐版起步價19.99萬元,雷軍曾在2021年官宣造車后透露,小米汽車首款車型將定位中高端,并采用尖端技術,價格在10萬-30萬元。 遙想當年小米1問世之前,智能手機動輒4000元以上,基本上都是被索尼、LG、iPhone、三星等國際大牌占據,國產手機大多都是參差不齊的山寨機,小米1以1999元的價格打破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格局。 ![]() 自此,“價格屠夫”一戰成名,小米1上市不到一年,銷量突破百萬,2015年,更是超越華為、蘋果,成為國內第一大手機品牌。 新能源汽車行業會不會迎來“小米時刻”,不過,不管小米汽車如何定價,面對的都是亂成一鍋粥的戰場,高度飽和的競爭: (1)20萬-25萬元:競爭車型包括比亞迪漢EV、海豹,小鵬P7等,如果小米追隨手機市場的價格策略,將定價下行,智能化加持下或有望凸顯SU7的性價比。 (2)25萬-30萬元:該價位將面臨來自特斯拉Model3、華為智界S7、蔚來ET5、極氪001、寶馬i3等更為激烈競爭,這其中不乏華為、特斯拉、蔚來、小鵬等智能化領頭企業。 余承東曾說過,未來汽車行業的洗牌將會非常慘烈,“卷”剛剛開始,未來還會更“卷”。未來5~10年,只有少數汽車廠家能夠活下來。 2018年,中國大概有500家左右的企業入局新能源汽車,但到了2023年,正常經營的新勢力車企僅剩50家左右,短短5年時間,就連曾經造車新勢力一線品牌——威馬汽車,現在能不能像牲口一樣活下去都是未知數。 小米汽車需要復制手機的奇跡,證明自己不僅能上牌桌,還有掀桌子的實力。 雷軍的野心:年銷千萬 在11月9日深圳舉辦的智界S7新品預售”發布會上,有花粉大喊,“小米的車不用出來了,直接停產吧”,直接把兩家公司的恩怨值buff拉滿。 這位花粉話音剛落,工信部就公布了小米汽車的申報車型——SU7和SU7Max信息,算是對這位花粉的強勢回應。 無論你愛不愛,小米汽車都將上市。 ![]() 新車定位“C級生態科技轎車”,軸距均為3米,長寬高分別為4997mm*1963mm*1455 mm、4997 mm *1963 mm * 1440mm,定位C級轎車,比智界S7略長,寬度一樣,姿態更低,似乎有意無意在叫板智界S7叫板。 如果這樣想,你就太天真了,也小瞧了雷軍的野心。 轎車是我國乘用車規模最大、競爭最為激烈的單一市場,它擁有著最龐大的消費群,也是各大車企品牌必爭之地。 一直以來,中國汽車市場江湖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得轎車者得天下。 雷軍為年輕人造的第一輛車就是純電轎車,其寓意不言而喻,它要的是汽車市場的天下,不僅包括中國,還要囊括世界。 雷軍曾放出豪言,“我相信,當電動汽車行業成熟時,世界前五大品牌將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換言之,我們成功的唯一途徑是成為前五名之一,每年出貨量超過1000萬輛。競爭將是殘酷的。” 年銷千萬級,對于任何一家造車企業而言,都是天花板級別的存在,畢竟這個“小目標”也就豐田、大眾等極少數汽車巨頭實現過,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尚未破千萬,第一輛小米汽車的車鑰匙還沒交到車主手上的時候,雷軍就敢如此豪言壯志,實在讓人敬佩不已。 也許,這個小目標“雷斯克”有機會實現,不過,對于他來說,卻是一場不能輸的戰爭,因為這是他賭上了一切的戰爭: “小米汽車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小米將以巨大的投入、無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來面對這個全新的旅程。”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