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化壓鑄”(gigacasting)是特斯拉首創的前沿工藝,可以將大型車身部件壓鑄成整體,從而節省時間和成本。 多年來,一家名為Tooling & Equipment International(TEI)的名不見經傳的公司一直在幫助特斯拉推進“一體化壓鑄”前沿技術。 但是,據四名知情人士透露,TEI已經成為了通用汽車的子公司,是其追趕特斯拉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 通用收購TEI始末 四名知情人士透露,TEI在2017年左右開始幫助特斯拉開發Model Y,并被業內認為是世界頂級砂型鑄造公司之一。自那以后,TEI一直參與特斯拉Model 3、Cybertruck及Semi的模具原型制作。 當TEI的總裁Oliver Johnson去年將公司出售時,通用汽車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 四位知情人士表示,通用汽車在進行盡職調查時或者在此之前肯定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因為通用汽車在2021年左右就已經轉向TEI,為其售價34萬美元的凱迪拉克Celestiq豪華電動汽車測試和生產一些車身底部鑄件。 其中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當時作為該計劃的一部分,通用汽車與TEI簽訂了一份有保障的長期合同,TEI在其位于利沃尼亞(Livonia)的基地為Celestiq投資了一條新的專用生產線,該基地距離通用汽車底特律總部僅25分鐘車程。 據悉,TEI憑借Celestiq鑄件獲得了美國鑄造協會(American Foundry Society)頒發的2023年度鑄造獎(2023 Casting of the Year award)。 ![]() 圖片來源:凱迪拉克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7月1日,TEI正式成為通用汽車全球制造部門的一部分,該部門負責通用汽車的所有汽車和零部件制造業務。 通用汽車表示:“TEI仍將保留自己的業務實體,通用汽車是其母公司。” 兩名知情人士稱,通用汽車收購TEI的價格不到1億美元,其中一人估計最多支付了8,000萬美元。路透社無法確定特斯拉是否是競購TEI的公司之一。特斯拉和TEI總裁Oliver Johnson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通用汽車在給路透社的一份聲明中表示,“通用汽車收購Tooling & Equipment International(TEI)是為了加強其創新產品組合,并確保獲得獨特的鑄造技術。” 通用汽車表示:“將TEI納入通用汽車是基于公司數十年的鑄造經驗,并為凱迪拉克Celestiq等未來小批量產品的戰略鑄件提供了競爭優勢。” 知情人士指出,通用汽車通過收購砂型鑄造技術供應商TEI,加快了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的方式制造汽車的步伐。 特斯拉不再“獨享”壓鑄領域關鍵技術 一體化壓鑄是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今年3月公布的“開箱工藝”(Unboxed Process)制造戰略的核心,他希望該戰略能將下一代電動汽車的組裝成本降低一半。 在特斯拉計劃推出2.5萬美元的平價電動汽車之際,特斯拉通過砂型鑄造技術加快了一體化壓鑄模具的開發,并使其能夠壓鑄更復雜的零部件。 TEI和其他三家供應商在一種被稱為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的工藝中使用砂型鑄造技術,從而幫助特斯拉快速、低成本地驗證巨型模具的設計和工程規格。 據悉,他們用工業用砂和3D打印技術制作測試模具。這種方法的主要優點是可以快速打印砂模,然后以最小的成本多次重復打印,以改進和調整模具設計。 ![]() 圖片來源:特斯拉 據路透社此前報道,特斯拉使用工業用砂和3D打印制成鑄件的一體化壓鑄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是由TEI和其他三家供應商共同實現的。 正因為TEI和其他三家供應商的工作,特斯拉現在才能在18到24個月內從頭開始開發出一款汽車,而大多數競爭對手目前可能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 此外,由于TEI和其他三位供應商提出了用于砂型鑄造的新合金,以及在成型后對大型金屬車身部件進行熱處理以提高質量的技術,因此他們對特斯拉來說尤為重要。 四名知情人士表示,隨著TEI被收購,特斯拉將更多地依賴其在英國、德國和日本的另外三家鑄造供應商,以為其計劃推出的平價電動汽車開發所需的巨大模具。 知情人士還透露,與此同時,特斯拉正在努力尋找另一家砂型鑄造供應商來填補TEI所扮演的角色,甚至在公司內部開發這種關鍵的專業技術,以減少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 小結 雖然特斯拉在制造技術方面已經領先于競爭對手,而且似乎與汽車行業的其他公司拉開了更大的距離,但TEI的交易讓通用汽車有機會了解特斯拉是如何改進其一體化壓鑄技術的。 除了通用汽車,福特汽車、現代汽車和豐田汽車等眾多汽車制造商都在試圖模仿特斯拉采用一體化壓鑄技術,以提高其設計和制造效率。 麻省理工學院前研究主任詹姆斯·沃麥克(James Womack)認為,馬斯克的新制造計劃對傳統汽車行業來說是一大沖擊,“震撼了其他所有競爭對手”。“它甚至喚醒了豐田汽車——汽車行業目前最優秀的制造企業——接受特斯拉的一體化壓鑄和其他創新。” 不過,沃麥克認為,實現更高效率的競爭還遠未結束。他指出:“一體化壓鑄和開箱工藝都值得嘗試,但尖端技術幾乎總是比最初預計的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成熟,而且有些嘗試會失敗。”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