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汽車訊 8月27日,東風日產第1000萬輛在位于廣州的東風日產第二工廠下線。第1000萬輛,恰好是東風日產旗下首款純電動汽車軒逸·純電車型。
新車的下線開啟了東風日產的后千萬時代,而東風日產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積極布局也預示著合資品牌正在搶奪原本由自主品牌主導的新能源市場。 千萬輛達成令東風日產成為繼上汽大眾、一汽-大眾、上汽通用之后的第四家在中國市場突破1000萬輛車企,并且在這四家當中,東風日產0-1000萬輛耗時15年,制造了最快紀錄。
除了規模上的意義,軒逸·純電的下線也開啟了東風日產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開拓正式拉開帷幕。軒逸·純電背后是東風日產系統的2022中期事業計劃,總體目標是到2022年,挑戰合資品牌TOP 3。即在所有合資企業中,按照品牌劃分,到2022年,年度銷量達到160萬輛,在合資非豪華陣營中市場占有率超12%,盈利能力達到行業前三,營業收入達到1500億規模。品牌好感度、客戶滿意度、企業經營質量、產品質量均進入前三。該計劃的提出為東風日產的后千萬時代制定了極富挑戰性的目標。 在具體執行層面,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陳昊介紹,日產智行科技科技智能動力、智能駕駛、智能互聯。投入5款電驅動車型(在規劃中)。并且,東風日產有意在未來三年內導入日產技術,并力爭在三年內實現電動化核心零部件100%國產化。東風有限總裁內田誠在回答媒體問題時提到,從規模效應的角度出發希望電動車核心零部件最大限度的國產化,并且他認為,國內電池供應商已經具備相關的能力。 此前在補貼政策的作用下,2017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55.4萬輛,同比增長了71%,其中銷量排名前十的廠商均是自主品牌。根據達示數據統計結果,前十名所占據的市場份額高達79.3%。 然而雙積分政策的實行,對自主品牌、合資品牌、以及外企一視同仁。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作用下,合資品牌和外資品牌早就按耐不住開始了布局,只不過在經過了戰略調整和車型規劃之后,現在“反擊”終于要開始了。 回到今天的主角軒逸·純電,新車是日產智行科技(NIM)落地中國的首款戰略車型。自今年6月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開啟預售后,目前已經累計獲得超過20000條銷售線索。眾所周知,去年軒逸燃油車型的銷量407640輛,貢獻了東風日產近四成的銷量。至于純電動版本,補貼后16.6萬元的售價、軒逸燃油版多年積累的市場口碑以及全球熱銷的聆風積淀的電動車技術,均為軒逸·純電提供了很高的起點。 與此同時,軒逸·純電也在電動車的售后上下了功夫:3年12萬公里整車保修、電動車關鍵零部件8年12萬公里保修,購車用戶可享受免費贈送及安裝充電樁、一鍵搜索充電樁服務,3年55%殘值回購的服務政策等等。 盡管,東風日產目前并沒有透露對于軒逸·純電的銷量預期,但這樣一款車型其市場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見的。 放眼合資品牌,合資企業近期接連推出了寶馬5系新能源、蒙迪歐新能源、高爾夫新能源、索納塔新能源等一系列以成功燃油版為基礎的新能源產品,在今年紛紛拿出了極具競爭力的新產品,這一方面將催進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發展,另一方面自主品牌占據絕對優勢的市場格局或將被終結。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