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威卡威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京威股份)公告:同意批準公司以15.38億元的價格出售公司持有的寧波福爾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同意批準公司以5億元的價格出售公司持有的上海福宇龍汽車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權;同意批準公司以0.9億元的價格出售公司持有的上海福太隆汽車電子科技有限公司54.4%的股權。
三年前,京威股份大舉投資新能源汽車領域,相繼收購了五洲龍、長春新能源、江蘇卡威等三家新能源整車廠。但這兩年補貼大幅下滑,其參股的上述三家整車廠持續虧損,2017年總計虧損達3.58億元。 迫于資金壓力,京威股份頻頻出售旗下子公司股權。今年4月,京威股份轉讓了其持有寧波京威電池、正道京威控股、寧波正威等三份寧波新能源產業項目相關股權。而近期,京威股份再次出售旗下3家盈利良好的子公司股權。 作為知名的零部件企業,京威股份向新能源汽車產業擴展的戰略意圖再明顯不過,卻在短短三年時間折戟沉沙。是什么機緣讓京威股份涉足新能源汽車領域?又是什么原因讓其陷入如今的窘境?在新能源汽車面臨洗牌的背景下,京威股份是否就此走上絕路? 押注新能源 開啟“狂買”模式 2015年11月,京威股份認購長春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長春新能源汽車)20%股權,由此與動力電池企業寧德時代、充電設施企業青島特來電構成合作關系;不到一個月,京威股份成為深圳五洲龍第二大股東。2016年6月,京威股份以10.5億元購買江蘇卡威35%股權,獲得更多電動汽車技術、經驗及其他資源。 再到今年2月,京威股份表示,擬收購江蘇卡威其余的65%股權,收購完成后,江蘇卡威將成為京威股份的全資子公司,其燃油車以及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資質也都將由京威股份獲得。按照對江蘇卡威的整體預估值,京威股份需要支付約30億元。 深圳市五洲龍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景新曾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政策不斷利好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持續走高,行業處于爆炸式發展之中。2016年,新能源汽車及鋰電行業呈現出火熱的投資并購、強強聯合的發展態勢,有利于企業優勢互補、行業資源共享,形成規模效應,實現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高效整合。 其實,從京威股份近些年業務情況來看,轉型不僅有著外部動力,也有著內部壓力。五年來,京威股份的凈利率已經從24.47%降至去年的13.44%,資產負債率由7.7%增長至去年的45.96%。單從數據看,京威股份主營業務的發展并不算好。對于激烈的汽車零部件產業來說,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才能贏得更高的發展。 屢戰屢敗 百億投資難圓造車夢 2015年宣布進入新能源車領域以來,京威股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里的投資額度累計高達253億元。 除了對整車的投入外,京威股份在新能源核心電池以及產業鏈方面投入也是耗費巨資。記者粗略統計,京威股份3年來累計用于公司收購的資金為22億元,涉及的電池及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的項目總值達470億元,公司需要投入的總金額至少250億元以上。 投資新能源汽車需要巨大資金支持。也正是從2015年開始,京威股份對外發債。2016年末借款余額達31億元;2017年又新增借款11.87億元,包括公司債券5億元,銀行貸款3.37億元,其他借款3.5億元,2017年末京威股份借款余額已達42.87億元。2018年1月京威股份又公開發行公司債券規模不超過20億元。 深圳五洲龍內部人士曾經對記者透露,京威股份對深圳五洲龍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資本層面,而管理、技術、市場等方面的資源整合并不多。 “在新能源客車領域,京威股份明顯是布局棋子多,業務整合少。” 一位業內人士接受采訪時表示,雖然投資巨大,京威股份迄今也沒有獲得太多的收益。而在技術層面,也沒有更多的起色。“京威股份在新能源客車領域已經錯失了最佳發展時機。”他表示。 巨虧之下 能否絕境求生? 正是因為“大手大腳”的投資,京威股份內部對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出現了巨大的分歧。 大股東代表方京威股份董事長李璟瑜宣稱,因三家新能源汽車公司都在進行戰略重組,如重組成功,公司的投資收益會有符合預期的回報。而就目前來看,這一切卻事與愿違。 在京威股份的股東大會上,大股東提議出售代表現在主營業務的福爾達、福宇龍、福太隆以發展新能源汽車;而三股東福爾達投資則提議回購福爾達、福宇龍、福太隆的股份,并出售旗下參股的三家新能源汽車公司,結果是雙方的提案均被否。而今,京威股份終于走到了多敗俱傷的境地。 “資本快進快出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危害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究專家王輝(化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政策層面,針對新能源汽車魚龍混雜、投資過熱預警多次的政府部門正在醞釀大招;另一方面需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投資門檻,必須掌握核心技術,建立研發體系等,從多方面著手重拳治理新能源汽車項目投資過熱。“想要玩轉汽車行業也并不容易,面臨技術、人才、管理、供應鏈管理、生產制造等方方面面的嚴峻挑戰。” 在王輝看來,汽車產業并非封閉式的產業,也并非一個簡單組裝生產的過程,需要進行長期的技術研發儲備。“門外漢”往往對研發的重視程度不夠,研發投入的資金也不足,想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站穩腳跟,還需要厚積薄發。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中國汽車報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