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 那什么是人才?從用人端來看,無非要適用、實用、好用、長用(時間)。 然而,學校教育與企業用人脫軌的沉疴已久,面對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人才剛需,如何讓學生跟隨智能制造時代要求同步升級? 舉辦了11屆的“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原全國大學生“西門子杯”工業自動化挑戰賽,以下簡稱“CIMC”)在今年試水籌備“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校企聯盟”。 聯盟以國家產業政策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以高校和企業為主體,搭建校企合作平臺,以期實現在大賽資源和經驗基礎上,建立起一個務實、暢通、廣泛的國內工科高校與制造企業之間的合作平臺。 至此,“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人才培養基地(CIMC人才培養基地)、“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CIMC)、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校企聯盟,初步形成人才培養閉環。 智能制造時代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人才為本”是“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5大基本方針之一。然而,目前國內大學教育注重理論,而相對忽視實踐。以自動化專業為例,學生雖然能夠熟記變頻原理,但對變頻器究竟如何在工業項目中應用卻知之甚少。 CIMC組委會通過對300多家企業摸底調研發現,制造業企業目前最急需兩類人才:一是以研發為主的(未來將成為)產品經理,能夠研發出市場所需要的有技術含量的產品;一是一流的工程師,能夠將產品創意打磨成能夠大規模穩定生產的產品。這也是目前中國制造轉型升級提出的人才剛需。 在本屆CIMC同期舉辦的轉型升級中制造業人才培養校企對接論壇中,企業方直陳用人之需。
在西門子工作20余載的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數字化工廠集團及過程工業與驅動集團戰略部組織發展部總經理張利博士說,西門子對人才核心競爭力的要求包含三個方面:知識、專長和能力。舉例來說,數字化時代,銷售角色不再單純,而是轉向顧問式銷售,這就意味著你必須要了解用戶的需求和痛點,懂行業、懂產品、懂營銷技巧、懂項目管理已屬于基礎技能,還需要懂市場、懂政策、懂顧問技能、懂企業運營、懂精益制造,了解用戶卓越運營要素及財務驅動,等等。 “人力資本規則正在發生改變,”張利博士說,德勤預測,未來組織將出現新形勢、員工需要終生學習、使用新技術提升人才獲得效率、員工體驗不只是企業文化和敬業、持續進行績效管理、領導力、數字化HR、人員分析漸成主流、多元與包容、技術增強的勞動力將是變革的十大趨勢。 “在應屆招聘環節,我們發現,企業對學校培養自動化學生的方向不了解,導致面試失敗。”上海冠致自動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濱說,冠致選拔學生偏向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但實際發現學生的領域方向各有不同,有的側重弱電邏輯控制,有的偏向通信電路控制,有的則是強電電氣控制。此外,學生基礎知識薄弱,上崗前需要再花費3-4個月時間做基礎培訓。還有的應屆生來了三四個月后提出調崗或離職。 針對軟件行業人才需求,北京九思易自動化軟件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梁玲表示,要具備專業能力、管理能力,明確自身定位和發展目標,同時兼具跨學科能力。 中國化工(藍星)集團過程控制與優化高級顧問、生產運營部高級副主任馮恩波指出,過程控制涉及化學工程、數學工具、控制系統、IT技術,對工程師而言,更重要是充滿激情,對發掘事物懷揣興趣。過程控制的奧妙在于它的藝術性,不同的控制手段和方法都能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工程師充滿激情地探尋其奧秘。 小結一下,制造業企業實際需要招聘大量的中級職位,希望學生對自動化有了解,愿意從事自動化行業,同時具備一定基礎,通過企業培訓,能快速上手,具有跨學科的能力,并且能夠攜手企業長期發展。 如何讓校企平臺無縫對接? 在一次訪談中,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過程工業與驅動集團總經理林斌直言,最近兩三年蓬勃發展起來的數字化技術既是中國制造業需要提升的痛點,同時也是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但核心問題是實現數字化需要各類專業人才。《中國制造2025》白皮書對重點行業的技術發展方向都作出了指導,唯一缺的就是人才。你有人才和決心,就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 而這在德國雙元制教育中得到了實踐與印證,學校與企業合作,保證學生每周有一半時間在校學習理論知識,另一半時間則進入企業進行實踐培訓,這不僅為德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而且有效彌補了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足。據統計,德國60%的年輕人在“雙元制”體系中接受職業培訓。這些學徒逐漸成長為工業、手工業等各行業的專業人才。 “中國的國情與德國不同,不能生搬雙元制。但我們正在學習其中的精華,以摸索出適合中國教育體系的人才培養方式。”西門子教育合作項目專員元娜說。 通過11年的運作與積累,CIMC今年從學生、企業、學校三方面著手,以“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人才培養基地(CIMC人才培養基地)、“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CIMC)、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校企聯盟形成人才培養閉環管理,根據工業界對轉型工程師的需求培養人才,實現與企業崗位需求精準對接,為中國智造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l “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 “優秀人才培養是挑戰賽一直秉承的理念與宗旨。為制造業全面升級、智能制造全面推廣培養、選拔急需的優秀人才成為挑戰賽最為重要的任務。”“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全國競賽組委會秘書長張貝克博士/教授說,每年會根據行業實際需求設置賽項,有效引導學生對能力和思維方式的自我主動式養成。
(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人才培養能力模型[2017版]) 自2006年首次舉辦以來,CIMC共吸引了超過30000名學生組成的8000多支隊伍參賽,參賽學校超過300所,占全國理工科院校的80%,已經為中國工業的轉型升級輸送了數萬名優秀的創新型工程人才。 如今,CIMC成為教育部質量工程、中德交流合作框架及西門子合作框架下的國家A類賽事,同時也是金磚五國技能發展與科技創新核心賽事,并成長為全國80%以上工科院校相關專業參與,數千支參賽隊伍參加的智能制造領域最大的大學生工程能力競賽之一。這為CIMC人才培養閉環提供了廣泛的人才基礎。 l 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校企聯盟 企業方面,以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校企聯盟為抓手,引導感興趣的企業深度參與,出賽題、當評審、作指導、供資源;將企業人才需求積極反饋至高校,探索建立符合時代需求的人才能力認證體系,改進高校在實踐教學方面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競賽選拔的全國優秀學生推薦至聯盟企業實習、入職,為聯盟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優秀后備力量;搭建聯盟體系內校企間技術交流、傳播橋梁,促進科研孵化、咨詢、開發等更多合作可能性。 首批聯盟企業名額20家,除主辦方西門子,入選企業范圍劃定在系統集成商、軟硬件原始開發商及生產企業。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其中,攜手培養中國智造所需的人才。”元娜說。 l “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人才培養基地 為了將大賽中凝練的工程教育理念、工程教育方法深入日常教學,幫助相關院校充分利用大賽軟硬件設施和競賽機制開展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培養,建設以賽促學的長效機制,CIMC組委會發起“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人才培養基地,幫助相關教師開展以能力為導向的一體化項目式教學、體驗式主動教學等新教育方法的交流與合作,結合競賽探索符合中國轉型升級所需要的新知識、新技術、新能力、新素養的新工科教育內容,幫助青年學生在工程能力方面的全面成長,為企業培養和輸送合格的工程師后備力量。 “CIMC人才培養基地提供的服務包括教師工程能力提升培訓,與高校合作開發新工程類課程,搭建校企溝通交流平臺。”CIMC組委會宣傳組負責人于洋說。
春雨無言,潤物卻有聲。在與教育部簽訂的合作備忘錄框架下,西門子通過課程開發、教材編寫、實踐基地建設、教師培訓、“西門子杯”挑戰賽等多方面努力,為中國未來制造業的高堂廣廈打下堅實的地基。做好一個十年,西門子還將攜手政企學研繼續邁向一個又一個十年。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