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過去被認為是一個簡單且低端的產業,難登大雅之堂;而今,無錫派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無錫派克”)十年摸爬,成功參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鋁合金環鍛件的生產,年銷售額4億多元。如此一家“打鐵鋪”,憑著什么躋身行業小巨人?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姚君將其歸功于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所歷練出的危機意識與創新思維。 危機意識,讓企業既穩住又轉好 無錫派克的車間里,一個直徑達9.2米的鋁合金環鍛件是“鎮廠之寶”。李姚君說,它比用在長征系列火箭上的環鍛件還要大,這也是公司又一個自主研制、目前世界上直徑最大且一次性鍛造成功的鋁合金環鍛件。 回想5年之前,無錫派克還只是一家主營重型鑄鍛產品的小企業,“當時我們業務做的不大,但收入還不錯。”李姚君說,2012年,面對傳統民品市場行情不斷下行,產能過剩,市面上不少同行都出現了在市場底端進行低價競爭的情形,企業面臨著路徑選擇。 是調整發展方向,還是跟風低價路線?危機意識讓他們選擇邁向中高端。據介紹,2012年下半年開始,無錫派克開始實施產品結構調整和企業轉型升級,迅速建成了一條專業從事各類輕合金、高溫合金等特種材料鍛件產品的生產線,逐步占據了行業領先地位。 近年來,身為蘇南經濟發達市的無錫再提產業強市戰略,注重實體經濟發展。無錫市經信委副主任戴可為告訴記者,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無錫裝備制造業已經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產業體系,全行業三分之二以上的產品達到了國內先進或國際先進水平。 創新思維,企業不斷突破關鍵技術 “無錫有著深厚的創新傳統,也蘊藏著巨大的創新潛力,如何把創新的傳統發揚好、創新的潛力挖掘好,關鍵在于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江蘇省委常委、無錫市委書記李小敏如是表示。 經濟新常態下,不靠科技創新,企業就沒有出路,這一點對于民營企業更是如此。 在無錫派克,每年研發經費投入都在1500萬元左右,企業R&D占比常年保持在3.5%以上,遠高國內平均水平。公司還與中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江蘇大學等國內多所高校開展了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高校深厚的基礎理論研究能彌補我們的短板,我們的實踐探索又能把理論成果進一步突破更新,高校也因此受益。” “對我們這樣的民企來說,產品要符合航空航天、核電燃機等高端領域并非易事。”李姚君告訴記者,為此,企業建成了新材料工程化應用研究平臺,掌握了環件近凈成形和全生產過程數值模擬等多項技術,先后申請專利59項(其中發明專利27項),一大批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被不斷突破,曾經看似不起眼的傳統鍛造業讓企業挖到了寶,尋到了發展商機。 今年8月,無錫派克年產5000噸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用特種合金材料結構件項目即將竣工,項目建成后可以進一步滿足國內航空領域對鋁合金等特種合金結構件,尤其是特大型結構件的需求,并實現該項產品的國產化,為我國航空事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