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牛波圍繞我國新能源客車發展的情況和未來展望做了深入的探討。 首先他介紹了新能源客車的整體發展情況。他表示,從“十五”開始到現在主要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構建了技術體系,確立研發布局;第二階段,形成技術基礎,開展示范運行;第三階段,掌握信心技術,實現批量推廣;第四階段,確立技術優勢,提升產品品質。 作為客車,我國的節能與新能源客車推廣超過20萬輛,規模居全球第一。“十二五”期間隨著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的突破,節能與新能源客車市場迅猛發展,保有量在“十二五”期間超過12萬臺,2016年預計全年的推廣總量能夠達到8.4萬臺,可以看出2015年和2016年增幅是非常大的。 技術發展情況,從混合動力客車的技術水平來看,12米混合動力客車百公里油耗目前國內的領先企業可以做到17L,優于國外的同類產品,主要是通過高效的電驅動系統、智能啟停、整車輕量化、節能型的電輔助系統的開發,顯著提高油耗,提高產品可靠性。中國典型城市工況百公里油耗,國內領先企業還是有一定的競爭優勢,系統構型當然是有區別的。 宇通客車在杭州、鄭州、牡丹江、蘭州四個城市取了5個樣本,有12米、11.5米、18米12米的,時間從2010年、2012年、2012年10月、2014年2月、2015年10月,有這么5個批次選擇了5個樣本,這5個樣本來看運行里程最長的已經超過了40萬公里,單車累計平均運營里程達到了28萬公里,單車日平均運行里程最高的達到214公里。從節油率來看,年均的節油或者節氣,因為這里面有的是油電混合、有的是氣電混合,節油和節氣比例最高達到了45%,在2014年以后的基本上都能超過40%,就是插電式的狀態都能超過40%,這是實際運行工況的數據,不是實驗場的工況數據。 行業累計推廣混合動力客車(含插電式)8.6萬臺,混合動力專用發動機、電機、整車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已經全部國產化,產業鏈已經成熟。 12米的純電動客車整車百公里電耗做到了0.63千瓦時,每百公里可以做到這樣的水平,領先國外的同類水平19%,主要是通過大功率的制動能量回收、高效的電驅動系統、高比能量電池等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續駛里程可靠性、安全性也持續提升,當然在系統構型里面主要采用了分布式的驅動,關鍵的防護等級達到了IP67,這里面作為公交車過道寬度還是比較重要的適用指標。 還有一個樣本,在上海市有200臺12米純電動公交客車實際線路最大續駛里程在250公里左右,單車日平均運行里程在183公里,可以完全利用夜間的谷電來充電,滿足運行需求,并且已經經歷了暴雨、臺風、高溫等極端天氣的考驗。運行時間(上海市)從2015年的3月份,至今已經將近2年的時間。還有常州(包括徐水),從2016年的6月份開始運行。這是分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城鄉線路,我們目前基本上是用這樣一個方式。 純電動客車產業鏈成熟度,累計推廣的純電動車輛里面達到了11.8萬臺,電機控制器、動力電池、充電及等關鍵零部件全部國產化,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大幅度提升,企業處于成長期。 燃料電池的百公里氫耗做到7.28公斤,優于國外的水平,燃料電池的壽命可靠性、低溫啟動這些方面的參數和國外相比存在差距。 智能網聯電動客車,在功能研發上和國外保持同步,但是核心技術和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因為時間關系我就不再多說,這里面自動駕駛國外可以做到3級水平,國內也是有條件的可以做到。網聯化相對來說,國內企業嘗試也是非常多的。 國內智能網聯電動客車已經完成了高速城市、城郊等工況下,我們有一個測試,實際工況的測試,從鄭州到開封實際路況的測試,順利完成。 從安全技術水平也得到了持續的提升,包括碰撞,包括相關的主、被動安全。 從節能減排效果來看,一臺12米混合動力客車每年可以減少PM2.5的排放2.4公斤、氮氧化物118公斤、二氧化碳排放20噸。包括純電動整體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效果。 行業發展的趨勢和建議。隨著碳強度降低40%-45%目標的確立,國家也采取了相關的促進政策。整個產業鏈的發展趨勢能夠看得出來,從原材料一直到后面的基礎設施的服務,整個都在持續的完善和發展之中。當然我們也面臨著挑戰,我國的新能源客車的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方面雖然實現了先發優勢,但是和國外主流企業相比,我們在基礎研究、整車正向開發等方面存在差距,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的全面發力可能帶來新的格局,也引起了發達國家的關注和高度重視。我們必須加大新能源客車的研發投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也就是說,這個水池邊雖然沒有大象在喝水,那是因為它們在路上。 有這么幾個建議: 建議一,操作層面的建議,完善相關的規范性指導意見。 建議二,對安全維保方面的,這兩個基本上都是操作層面的。 建議三,建議建立智能網聯客車技術的標準體系,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應該成為新能源客車的標配。因為作為新能源客車,智能網聯應該說在行業里面的進步速度是領先的,應該走到最前面,所以我們建議能夠盡快建立或者說開始準備建立智能網聯客車的技術標準體系,包括智能輔助駕駛系統應該成為新能源客車的標配。 建議四,緊盯國際領先的企業技術。國際領先的企業技術包括國內的合資企業國外的企業,因為我們現在有先發優勢,所以我們國內一些企業在技術方面還是能夠做到國內領先的,當然也有一些是國外的企業保持了很好的技術先進性,來持續提高我國新能源客車關鍵零部件和整車技術標準,逐年提高推廣補貼的技術門檻,有效推動新能源客車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因為標準是強制性的,所以如果能夠從標準方面著手,對于企業技術研發的投入應該會是比較好的促進。 建議五,加快面向快充的大功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明確接口等等,因為現在包括客車,也包括乘用車,其實后面都面臨這樣一個情況。 牛波認為,以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標準與補貼門檻,推進產業鏈上各相關組織的能力提升和技術進步,以鼓勵競爭來形成產業提升自發的動力和健康程度,我們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宏偉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