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媒報道,全球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商日本東麗株式會召開發布會,承認旗下生產輪胎用線材的子公司Toray Hybrid Cord Inc存在數據造假行為。內部調查發現,在2008年4月至2016年7月,該子公司內有149例不當處理數據的情況,影響到13家客戶。
據東麗公司表示,涉及的產品主要是供汽車輪胎、導管和皮帶使用的纖維增強材料,共計約400噸。此事一出,東麗股價早盤一度下跌8.5%,創下2013年5月以來最大盤中跌幅。
在小編的印象里,日本制造一直是以質量為傲,最為知名的便是馬桶蓋了,連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都曾有文:
日本制造,小到一只馬桶蓋、電動牙刷、吹風機,大到汽車、機床、新干線,早已成了高級、精密、尖端的代名詞。事實上,拋開高科技因素,讓日本制造蜚聲世界的是它傳承上百年的工匠精神與誠信品質。——《去日本買只馬桶蓋》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近來日本制造所經歷的“造假魔咒”。
2017.10.8 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Kobe Steel, Ltd.)承認長期篡改部分鋁、銅制品出廠數據,冒充達標產品流向市場。 2017.10.11 日本第二大汽車生產商日產汽車承認日產在國內工廠仍有無證人員對其汽車進行檢查,將暫停面向日本市場的所有本地汽車生產。 2017.10.27 日本汽車公司斯巴魯承認公司下屬兩家工廠使用無資質檢驗員“糊弄”新車出廠前的整車檢查,此行為已成“常態化”,持續約30年。 2017.11.24 日本三菱綜合材料在周四承認兩間子公司產品數據造假,為滿足所設定的規格,用于飛機和汽車的橡膠密封產品以及金屬產品的數據均被篡改。 2017.11.28 日本東麗株式會召開發布會,承認旗下生產輪胎用線材的子公司Toray Hybrid Cord Inc存在數據造假行為。
我們可以看出這一系列“日本制造”危機有若干共同特征,一是涉事企業多為日本高端材料制造企業,處于產業鏈的上游,這一方面使其問題產品的危害更容易擴散到各行各業,另一方面也使其產品問題更隱秘,比起一般末端消費品更容易躲過消費者和監管部門的監督;二是產品質量數據篡改時間跨度之長令人咋舌,少則數年,多則數十年;三是企業內部大多知情不報,以僥幸心理企圖瞞天過海。
過去以質量為傲的日本制造如今為何如此不堪?日本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金堅敏表示,此次東麗子公司的質量造假丑聞再次反映了日系供應商在全球激烈競爭環境下的經營困境。日本原材料、零部件等供應商與日本完成品廠商之間形成了穩定的供求關系,而國際競爭壓力則通過成品商傳遞到供應商,成品商如汽車整車廠商通過對供應商壓價來保證國際價格競爭力與自身利潤。
日本制造業丑聞頻出也反映出日本企業治理制度的缺陷。日本產業只有建立預防質量造假丑聞的制度性安排,提高企業經營的透明度,才能杜絕這種造假惡習繼續蔓延。
不論是三菱綜合材料株式會社還是神戶制鋼,都反映了日本制造業轉型期遭遇的尷尬和試圖“再崛起”的無奈。曾經風光無限的“日本制造”跌落神壇,對各國企業也有著警示意義:以造假手段維持企業虛假繁榮,最終必將付出沉重代價。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