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汽車產業已經進入由大變強的關鍵機遇期,產業發展迎來重大的歷史機遇。而其依據的理由是,以新能源汽車為重要突破口,推動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對于這個觀點,我是有一些不同意見的,至少從目前的發展現狀和趨勢來看,我國汽車產業的由大變強,新能源汽車都還難以承當突破口的重任。 新能源汽車的銷售,仍主要由政策推動,非市場主動需求。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今年1-7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21.5萬輛,累計銷售20.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19.8%和122.8%,中汽協甚至還樂觀的估計全年有望完成7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銷售目標。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能達到如此規模政策推動無疑是最為核心的因素。 試想,如果沒有政策在諸如補貼、上牌和限行等方面給予新能源汽車的優惠,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產銷又會達到什么樣的規模?畢竟無論從目前新能源汽車的售價、技術成熟度還是配套設施的完善與否等角度,都還不支持催生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真正需求。 因此,沒有市場的主動需求,而主要依托于政策推動的現狀,無疑是新能源汽車還很難成為支撐我國汽車產業由大變強突破口的證據之一。 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仍然沒有擺脫傳統動力汽車研發模式范疇。 眾所周知,縱使從全球汽車范圍來看,目前的新能源汽車研發,還是主要依托于傳統動力汽車的研發模式,主要還是在基于傳統動力汽車進行研發。也就是說,相較于傳統動力汽車,新能源汽車的最大不同還僅是在動力系統領域。 但我國汽車產業在傳統動力汽車的研發領域,甚至是在整個產業體系層面,與海外成熟汽車產業仍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距。而如果我們再說得更透徹一些,如果我們仔細去分析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或者是發展模式,可能其中絕大多數都能讓我們明顯的感覺或者看到來自海外汽車品牌的技術影子。因此,這樣的一種現狀,無疑是新能源汽車還很難成為支撐我國汽車產業由大變強突破口的證據之二。 借新能源汽車之機將汽車產業由大變強,說明我們還沒有徹底擺脫“彎道超車”的過時思維。 眾所周知,多年前業界還經常能聽到,我國汽車產業要謀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實現所謂的“彎道超車”。但這些年來,我們已經很少再聽到“彎道超車”的論調,特別在我們的中國品牌車企層面。為什么這個論調會降溫,會過時?因為中國品牌車企經過這幾年的實踐,已經充分認識到,一個品牌、一家車企甚至是整個產業要從小到大,從大變強,都需要時間的積累,都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沒有一蹴而就的可能。 對于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到底達到了什么樣的技術水平,我相信中國品牌車企們的心里是最有數的。為什么之前中國品牌車企普遍存在“騙補”行為?在我看來,一方面是國家給出的優惠政策,對于車企而言不可能不要;另一方面是,中國品牌車企自身知道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與海外品牌是存在明顯差距,且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需求又短時間內難以實現突破。因此,只能采取上述這種非常規措施來實現企業的利益最大化。 客觀的講,中國品牌對于如何做大做強汽車產業這個問題,經過這幾年的經驗總結,也似乎已經開始找到了一些門道。而這個門道,就是充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不斷的完善體系能力,來滿足市場需求。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品牌在SUV和MPV領域已經有了一些突破,而在最難啃的轎車市場,我們也有了突破價格天花板且實現熱銷中國品牌產品。 因此,我認為,業界對于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應該順其自然,給予其時間,讓其以市場為導向的前提下,一步一個腳印的做大做強,不要強求所謂的跨越式發展。畢竟,汽車產業的發展有其規律和必經的發展階段,任何謀求跨越式或彎道超車式發展的想法,都可能是在拔苗助長。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