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重慶荊江汽車半軸股份有限公司車間,模具工李曉兵正在打磨。 工匠名片 李曉兵,男,43歲,重慶荊江汽車半軸股份有限公司機修制模班長。 推薦理由 在一線從業23年,制作的模具品質較高,又參與了13項專利的研發,可謂“文武雙全”。 曾獲榮譽 綦江區“五一”勞動獎章、綦江半軸廠“先進工作者”、“勞動模范”。 去年年初,荊江汽車半軸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研發小組接到了一個新任務:對半浮式半軸鍛造工藝進行改造,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不出意外,模具工李曉兵再次入選技術研發小組,并且是以牽頭者的身份。 事實上,李曉兵也的確沒有讓公司失望。今年3月份,僅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李曉兵就帶領團隊完成了任務,成功改造了半浮式半軸鍛造工藝。新工藝使公司汽車半軸的使用壽命次數比國家標準多了70萬次,也讓公司在生產汽車半軸時的加熱和鍛造耗能降低了15%。 一個一線工人能夠參與技術研發的情況并不多見,但對李曉兵而言,這卻是常態。 2009年,荊江汽車半軸公司的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公司每個月的產量是2萬多根,但訂單量卻達到了4萬多根。“當時,有訂單我們卻不敢接,有錢也不敢賺。”工會主席趙德祥說。 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司成立了“技術研發小組”,希望通過改進當時的技術設備來提高生產效率。李曉兵以一個模具工人的身份入選了該小組。 李曉兵為何能入選? “因為他能文能武在公司是出了名的。”趙德祥說,能武,是指他在一線搞生產,別人只能做1-2種工序,他卻能做4-5種,他做的模具,比別人的更好用、更耐用;能文,是指他很愛琢磨,平時就喜歡提出很多新想法。 那段時間,李曉兵白天忙著生產,晚上則和小組成員一起討論各種技術方案。有一次,小組討論得很晚,回家后他很快就睡著了。但在夢里,他還在與同事們討論各種方案,等醒來后,他就把夢里的靈感整理出來,再拿去小組討論。 后來,小組成員們提出,把以前一次只能鉆一個孔的機器“升級”到同時鉆多個孔,以此來提高生產效率。按照這一思路,李曉兵和團隊利用當時的舊設備,自制改造出了多軸齒輪箱,并據此研發出了“多孔鉆鉆頭”專利技術,實現了機器從只能一次鉆1孔到同時鉆6孔的突破。這項技術讓公司的生產效率提升了一倍,汽車半軸的月產量也達到了4萬多根。 李曉兵的潛能被激發出來了。 在隨后幾年的時間里,他一邊從事一線模具生產,一邊和團隊一起改造完成了50余套鍛造、鉆孔模具,讓這些模具的使用壽命延長了約20%左右,每年為公司節約成本約50萬元。 據統計,從2009年至今,李曉兵共參與了公司13項國家實用型專利技術研發,這些新技術讓公司每月汽車半軸的生產量達到了6萬多根,并逐步向月產8萬多根邁進,年銷售額也因此達到了1.5億元。 “只要我還能思考,我就會一直想法研究新的技術工藝,這樣才能讓公司變得越來越好。”李曉兵說。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