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兩會報告上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專家解讀說“工匠精神”是供給側改革最直接的體現和要求。簡言之,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產業鏈供給端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不能少了“工匠精神”,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的品質化也不能少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也是中國實現“全面小康”不能缺少的精神之一。
“工匠精神”要壯大,工匠的地位要提升。眾所周知,在當今的中國,制造業依舊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經濟實力的厚實基礎。無論是推進科創還是提升就業,制造業都是主戰場。令人有些遺憾的是,長期以來,社會上一直存在一種“君子不器”的錯誤觀念,大家都想把孩子培養成公務員或者白領,“勞心者治人”的理念根深蒂固,即便是一些已經選擇和生產技術打交道的藍領們也認識不到崗位的意義。這種觀念上的不平衡勢必會引起人才發展的不均衡,勢必嚴重抑制社會創新的活力因子。培養大國工匠精神,首要的對于工匠的培育和重視,讓技術勞動成為受人尊重的一項工作。這也是培植工匠精神的基礎。 “工匠精神”要壯大,培育激勵機制要跟上。一些制造業發達的國家,都非常重視技術培訓,并將此納入相關法律。作為制造業發達的德國,《職業教育法》、《學校法》、《就業促進法》等對于工匠的深造做出了相關的規定。不難看到,這些年,我們國家在技術教育上,也開設了與國家教育相配套的促進技術成長的獎勵制度,比如中高級技工人才享受國家規定的津貼等,相關的小學中學都配有勞技課,這其實也是在營造尊重技術、尊重工匠的社會氛圍。五一勞動節,各地還積極搭建平臺,開展各種勞技技能大賽,真正讓勞動技術真正有用武之地。以中國文明網的好人365欄目為例,筆者就在中國好人中看到了數十位大國工匠的好事事跡。這都是在全社會有效推進弘揚“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要壯大,工匠要有主人翁精神。除了兩會的東風,國家對于工匠的重視,我們的每個一線工人,都有成為大國工匠的進取心。古語云“磨礪當如百煉之金,急就者,非邃養”,工匠精神只有靠我們一線工人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做一項愛一項,專研一項,發言釘子精神,那么,我們即使在再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出狀元。相信經過幾代人不懈努力,工匠精神就會各行各業的精神高地,讓中國智慧不斷為世界創造出新的文明財富。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