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在2016核電產業鏈高峰論壇暨中廣核核電設備國產化聯合研發中心第六次理事會上,我國核電領域首個采用民辦非企業模式建設的核電研發機構——煙臺核電研發中心正式宣布成立。 作為一家民辦非企業科研機構,煙臺核電研發中心由煙臺市政府主導,中廣核、中核、國家電投、煙臺市臺海集團等單位參與建立,實行理事會決策下的主任負責制,邀請在行業領域具有影響力的企業院校代表、院士、專家學者擔任研發中心專家委員會成員。首批設立的10家研究所由上述企業合作成立,研發方向瞄準核能綜合利用、核級裝備材料、輻射防護與大容量儲能、物聯管控與數據智能、核電水處理、工業設備熱管理、快堆結構材料、海洋能源綜合利用、釷基熔鹽堆(TMSR)基礎研究等領域。 煙臺核電研發中心主任束國剛表示,研發中心將圍繞華龍一號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將煙臺打造成為華龍一號技術研發和產業示范基地,同時結合CAP1400自主核電技術、小型堆、新能源等關鍵技術研發,使研發中心成為核電技術和產品的“雙創”平臺、創新示范基地,實現中國自主核電技術煙臺集成,煙臺成為我國核電產業的北方基地,以及全球核能領域的技術高地和核電“走出去”的橋頭堡。 “煙臺核電研發中心是對核電領域現有科研體系的一種創新,將為核電全產業鏈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模式。”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在論壇上指出,“采用民辦非企業模式建設的煙臺核電研發中心,搭建了一個開放、共享的研發創業平臺,是我國核電產業發展的一次創新探索。借助這個平臺,可以建立一套真正意義上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將科研創新做成開放的市場,有效解決核電產業鏈上下游市場及資源兩大問題,實現優質資源的無縫對接。” 采用新模式的核電研發中心之所以落地煙臺,源于其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雄厚的工業基礎,以及發展核電的契機。 據了解,作為環渤海經濟圈重要節點城市、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城市,煙臺曾被世界銀行評為中國最具投資環境的金牌城市。2015年,煙臺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5萬億元,在全國大中型城市中排名第9位。今年前三季度,煙臺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山東省第一,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增加值增長9.05%,分別高于山東省、全國2.33和3.05個百分點。 煙臺市發改委核電辦副主任張潔非表示,2009年以來,依托海陽核電項目建設,煙臺市初步建立了核電產業體系,建成了萊山和海陽兩個省級核電裝備制造園區,在核電主管道、海水循環泵葉輪制造、核電安全殼、核島制冷設備等領域具備了一定的研發生產能力。“煙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核電產業發展,先后出臺了加快核電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了打造核電產業集群的目標,對煙臺核電研發中心建設給予高度重視,在人才引進、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知識產權保護,加強科技成果產權對科研人員的長期激勵識等方面,制定一攬子優惠政策。” “作為我國核電領域首個新型科研機構,煙臺核電研發中心實現了國有企業與社會資本、技術研發與產業發展的有機融合,在體制、機制方面有著明顯優勢,在薪酬制度、經費制度、研發項目管理制度等方面也進行一系列創新。”煙臺市政協副主席、市發改委主任姜中二認為,“煙臺核電研發中心將通過搭建開放、共享的平臺,充分吸收社會科研力量和資本參與,同時依托中國廣核集團、中核集團、國電投集團的科研體系,推動我國核電技術創新發展。” 相關預測顯示,到2030年,環渤海灣核電市場將達到萬億元規模。核電項目的建設、運營和維護,為煙臺核電研發中心帶來了難得的市場機遇。 中廣核總經理張善明表示,煙臺是充滿創新活力的城市,是“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重要支撐點,在發展核電及相關技術、產業方面,擁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和優越的區位優勢。“相信核電研發中心的建設將進一步推動我國核電產業發展,為以‘華龍一號’為代表的先進核電技術研發提供活力,進而打造更具競爭力的新產品,為我國核電技術、裝備走出去保駕護航,真正實現國內核電行業裝備、標準走出去。”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