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31年,中國汽車產業是否達到自己當初設定的目標?如果沒有,原因是什么?是合資本身的問題還是個別企業自己不夠努力,最終失去了合資的機會?如果達到了,我們的核心技術在哪里?為什么中國品牌(也叫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一度連續下跌? 合資是不是中國汽車產業唯一的成功路徑?如果不是,為什么“守身如玉”堅持了10年、15年甚至更長時間、自詡為“純自主”的企業,最終還是走 上了合資的道路?如果說不是,為什么某某品牌還有某某品牌,咬緊牙關堅持到現在,還是在自己擅長的細分市場風生水起,讓跨國公司豎起了大姆指? 市場換技術到底換沒換來?這個話題一次次掀起輿論的波瀾,似乎至今沒有答案。如果說沒有換來,筆者了解到,某企業合資之初就開始有計劃地培養研 發人員,多年以后通過合資這座橋梁已經具備了整車開發能力。比整車表現還要好,中國自主的零部件企業涌現了一個又一個巨人集團,在全球市場占據了舉足輕重 的位置,比如輪輞、車燈、模具、車箱、玻璃……如果說換來了,為什么個別企業仍然躺在舒服的合資“沙發椅”上過日子。 “先做大還是先做強”也是產業熱議的一個話題,大而不強大的意義何在?強而不大,既然“小”可以強,何必將其“拉寬抻長”?追蹤企業發展的“來 龍去脈”,有的企業并入到大集團之后,反而束縛住了手腳,經營每況愈下,自己沒有發展起來也成了集團的負擔;而另有企業,并入集團之后枯枝抽新芽,既借用 了優勢資源又發揮了自己的強項,應驗了“背靠大樹好乘涼”這句俗語。 中國企業一定要徹底擯棄“快餐文化”,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看三步走一步,甚至看十步走一步?可是,假如強調“慢發展”,會不會出現這樣的的情形:個別企業的經理層不思進取,卻可以堂而皇之地解釋一直在“打基礎”,是在為繼任者鋪平前進的道路…… 縱觀今天汽車市場,產品越來越多,堪稱經典的卻越來越少,恰恰如汽車媒介,文章越來越多,像“有話就說”等這樣有梭有角、擁有自己獨到見解、代表一家之言的卻少之又少…… 今年7月,恰是中國汽車產業誕生62周年,我們有沒有必要問一問那個時候創業的目的是什么?實現了沒有?實現了多少?而那種創業精神,那種自主 的骨氣,是否仍在堅持?走向成功的道路有千萬條,哪一條都有成功者也有輸得很慘的失敗者。在筆者看來,合資、自主包括獨資,每一種模式皆利弊共存,最重要 的是看行路的人,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要不要一味地做大?小的做不好大了又能怎樣?!全球汽車市場,即使強強聯合也有失敗的案例,面臨著文化阻 礙、天時地利、“血型合不合”等諸多問題。人,是第一要素,怎么樣能夠將最適合的人放到最恰當的位置,尤其管理者?而企業架構,什么樣的架構有助于打造百 年老店? 中國汽車產業誕生62年、合資31年的今天,汽車已經步入了尋常百姓家,中國也成為了輪子上的國家,可喜;2000多萬輛的全球第一大市場,中 國品牌僅37%左右的市場份額,可憂;許多核心技術我們沒有,可嘆;幾十年發展進步,崛起了一批中國的具全球競爭力的零部件企業,拉動了相關產業的進步, 可贊……我們的目標是更近了還是更遠了? 在筆者看來:中國汽車產業的“原點”是打造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品牌!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