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毅中看來,有效遏制工業經濟下行壓力,關鍵在于創新驅動,包括科技、產品、管理、產業組織、商業模式等的創新,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其中,從生產力要素來看,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勞動者和科技都要通過創新進行推動。 “生產力要素首先是生產資料,通過創新可以推進節能降耗、減排治污,提升資源的優化配置水平。”李毅中表示,通過創新,還可以實現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進而提升生產工具的效率和效能;通過創新,推動機器換人、人控機器,進而提升勞動生產率和勞動者素質。 制造業服務化是戰略取向 從2013年開始,我國產業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第三產業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去年我國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占比分別為48.2%和42.6%,這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的成果。 李毅中表示,工業為服務業提供豐富的產品和廣泛的服務對象,而服務業具有低消耗、少排放、就業承載能力強等特點,在全國7.7億就業人數中,第三產業就業占到38%,其占比超過了第二產業。同時,服務業推動了工業現代化。發達國家在后工業化期間,第三產業大概占到70%,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占據六成。 李毅中認為,制造業服務化是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取向。大力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成為社會共識。首先,制造業可以向下游延伸,發展社會服務、增值服務、專業服務和全壽命周期服務,大力推行電子商務。制造業還能夠向上游擴展,涉及研發、工業設計、信息服務、環保和節能服務等。從不同類型企業來看,大中型骨干企業要通過主輔分離、股份改制,把內部的服務業推向社會,變成社會服務平臺;小微企業不要搞小而全,可以通過外包享受社會服務。 李毅中表示,制造業服務化不僅使工業企業提高了附加值,促進了工業轉型升級,而且衍生壯大了生產性服務業,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工業被邊緣化背離國情 目前,中國仍處在工業化中后期,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 “我國工業發展在謀劃工業4.0的同時,必須全力打造工業3.0,甚至不得不去補工業2.0的欠賬。”李毅中表示,舉例來說,一些行業機械化程度還不夠,全國范圍的產品質量還存在一系列問題,這些都是工業2.0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李毅中提醒說,受到西方經濟的影響,加上自身機制的缺陷,我國工業發展甚至出現了“脫實向虛”的傾向,突出表現為資本游離、人才流失、要素轉移、效益低下等。 據統計,去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3.3%,表面看還不錯,但仔細分析發現,10月、11月、12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分別為-2.1%、-4.2%和-8%;今年1、2月份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針對工業被空心化,黨中央審時度勢,及時作出了大力支持和發展實體經濟的決斷,近年來應該說已經見到成效,但還很不夠。”李毅中表示,淘汰落后、化解過剩、產業轉移、退城進園本身是工業結構布局的調整,并不是第二產業的弱化,發展三產也不是要求二產退出,如果忽視了對工業的專注和投入,以至于被邊緣化,將會背離中國國情。工業文明應當而且可以和生態文明相統一。 李毅中認為,工業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消耗了資源和能源,排放了三廢,因此應該更加重視節能減排、生態保護、循環發展,以維系甚至再生自然資源,這不僅要補上過去的欠賬,還要更加重視生態保護,加快向綠色低碳轉型。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