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是國企的靈丹妙藥? 中國何時成為汽車強國? 與趙航觀點類似的還有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他指出,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客觀屬性,政府不應干預企業的決策行為。國有車企的改革,可通過混合所有制,從過去管人、管事、管資產的大包大攬方式,轉變到以管理資本為主。 混合所有制的說法一提出,業界就存在著褒貶不一的觀點。我們可以從下面兩種情況分析汽車行業的混合所有制:一是與外資混合。這種情況,通常會有相對獨立的發展管理模式。因為中國對外商歷來是尊敬有加的,外方的利益通常不會受損,即便中方的目的最終沒有達到。但發展到以后,很有可能是現有合資品牌的翻版。 二是與民營企業混合。這時情況就不太樂觀了。國企圖民企什么呢?技術,不太現實。資金,國企比民企更雄厚。管理方式,體制決定了河水與井水的關系。由于國企和民企領導的發展目標與管理模式有較大差異,難免會同床異夢。這包括技術分配、利益分配等很多現實問題。 民營企業所占比例不太可能占多數,若只占少數,國企領導是政府指定任命的,顯然民企只能聽命于國企領導。如果有哪家民企敢與大國企混合,那無異于自殘。 再談合資 筆者認為有必要再提一下合資企業。中國的汽車產銷量全球第一不假,但若把合資品牌的銷量剔除,自主品牌的銷量則少的可憐! 如前所述,合資大多是由國企與外方搞的,國有車企領導為了自己的前途,必定不遺余力大挺特挺合資品牌。但若做的過分了,就會對中國汽車產業的長遠未來產生巨大傷害。 其實合資是一種利益行為,中外雙方你情我愿,本無可厚非。當初外方愿意合資,主要是看上了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不過,出于保護企業自身整體利益的考慮,合資的同時也規定了,合資品牌不能開拓海外市場。 中國車企總是一廂情愿地認為,抱來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即合資品牌也是自己的孩子,更荒唐的是,還提出了“合資自主”的論調。然而外方可不是這樣想的,嚴格禁止中方用抱來的孩子去分外方自己的家產。 從另一方面來說,任何事物的歷史使命都是有一定期限的,都會壽終正寢的,而不是無限期的。關鍵是恰到好處,提早或過晚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中國車企真該清醒了,不要總是自作多情想好事。提高自己的技術研發能力固然費心、費力、費資金,但正像生孩子一樣,分娩過程的確痛苦,但想要自己的孩子,只能、而且必須經歷這種痛苦。不受分娩之苦得來的孩子,終究是別人的。車企只有狠心提高技術研發能力,才能獲得國內外市場。中國要想真正成為世界汽車強國,還需要二三十年的潛心修煉。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