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產業,正在把星星點點的光亮變成輻射一方的朝陽。 過去四年,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項目開工,國內核電產業面臨了巨大壓力,尤其對裝備制造和配套產業而言,產能無法釋放,“斷檔”和“賦閑”成為常態。相應地,一些新興的核電產業集群也呈現出“低調”狀態。 “企業進入核電產業鏈看前景的同時也在掂量風險,各地核電產業集群化發展呈現出一定程度的放緩,有相對成熟的,也有剛剛開始的,整體而言正處于上升期。”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重回軌道 然而,隨著核電重啟,國家政策落地,江蘇、上海等地的產業園區發展開始重新回到軌道。 據了解,除了南京濱江核電裝備科技產業園,江蘇靖江市的核電配套企業群目前也已初步形成。靖江市經信委等部門近日公開信息顯示,靖江市目前已有生產核級泵、核級閥門、核管道、核電站用特種門、核級壓力容器、核級低壓開關柜等產品的核電配套企業十多家,初步形成具有明顯技術優勢的核電配套裝備產業集群。2014年主要涉核企業核電產品開票銷售同比增長21.3%。 而在上海,目前正積極發展核電服務新業態,其目標很清晰:打造面向國內外市場、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核電創新產業基地。信息顯示,上海現有上百家企事業單位從事核電研發、設計、科研、設備制造和相關服務,以及上海電氣臨港重裝備制造基地、閔行熱加工基地、寶鋼核電材料基地三大核電產業基地。從2007年至今,已累計承接核電裝備訂單近750億元,開展核電科研項目90多項,總投入達93.5億元;累計獲授權的發明專利412項,建立了一支近2萬人的核電人才隊伍。 信息顯示,目前已經形成了在運的秦山核電基地和在建的海陽核電基地,位于浙江海鹽的“中國核電城”和煙臺的核電裝備產業園區幾年前就已嶄露頭角。尤其中國核電城,在企業規模、數量和園區發展規劃等各方面,走在國內前列。 據了解,中國核電城內目前有76家核電關聯企業,實施抱團和錯位發展。2013年,海鹽全縣完成核電關聯企業總產值46億元,同比增長11.7%,目前總投資已超過100億元。而煙臺萊山核電產業園的規劃是:爭取到2015年,核電設備制造骨干企業達到20家以上,核電技術研發服務企業3家以上,上市公司2家以上,實現產業產值100億元以上,利稅20億元以上。此外,煙臺海陽核電產業園區2014年就提出“形成一個產值過150億元的集核電發電、研發、培訓、設備生產加工及運營服務為一體的核電產業集群”目標。 市場釋放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作為“入門”較早,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成熟園區,海鹽和煙臺的經驗值得借鑒。“隨著核電規模化發展大幕的拉開,中國全方位參與國際核電產業鏈,未來核電產業集群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會有提升,‘含金量’會更高。” 記者日前從世界核協會了解到,其最新的核電產業供應鏈報告(2013)顯示,到2030年,計劃新建的核電總采購額將達到12000億美元,其中國際采購達5750億美元。 中廣核董事長賀禹近日也表示,我國核電走出去的產業基礎不斷增強,配套產業和資源已具備支撐每年在國際國內市場新開工建設10-12臺核電機組的綜合能力。“產業鏈上下游各相關企業間的聯盟合作正在加快形成,政府有關部門也不斷加大支持服務力度,組織運作和資源配置逐步優化完善。” 立足國內、放眼國外,聚集在一起的中國企業,似乎已經看到了市場和機遇。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核電產業集群建設中地方政府是主要推動者。目前沿海各地的產業園區基本都以所在地的核電項目為依托,通過招商方式引進裝備制造和材料生產等企業,既可以解決設備材料的運輸成本高問題,又可以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上述業內人士稱,核電產業是我國重點支持和鼓勵發展的新興產業,更需要加快構建專業化生產要素優化集聚的洼地,以此形成區域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并提升競爭力。伴隨核電發展進入新的階段,裝備制造及服務等配套產業將更加活躍,產業集群的成長和成熟將促進核電的健康發展,但也會面臨更多問題。“如何真正做到專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如何打造出競爭力,避免產能過剩、惡性競爭,真正發揮出產業集群的作用,恐怕探索和嘗試還有很多。”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