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助力轉型 任沁新坦言,為中信重工研發基地在國內尋找到一個合適的安家之地,前后用了五年時間,直到2014年在自動化所找到了“家”。此前,中信重工設立了兩個海外研發基地,一個是澳大利亞的研發基地,另一個是美國的鑄鍛研發基地。 任沁新說,“希望借此合作能夠使中信重工有新的突破,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就是我們在此設立設計研究院和聯合實驗室的初衷”。 在國家887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中,中信重工居于前十家,在國家的重大裝備上,公司不僅承擔著為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職能,更代表了中國企業的科研開發能力和水平。 “這也就意味著中信重工作為我國重大裝備領軍企業要承擔起這一重擔,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使命”,任沁新表示,中信重工與自動化研究所的合作,不僅是雙方的事,更代表了大家對民族工業的一種期望。 任沁新將此次合作稱之為企業戰略轉型的一項重要內容。 他表示,從機械行業整體來看,產品研發的方向是控制導向。過去是機械導向、動力導向,但現在提出控制導向,這是技術研發導向上的升級。 中信重工經過10年的轉變、轉型,已經走出了一條戰略轉型之路,從主機供應商向成套服務商轉型,從制造型企業向高新技術企業轉型,從本土化企業向國際化企業轉型。 “轉型,我們只能說初步完成了布局,取得了初步成效。現在我們的轉型還在路上。”此時,任沁新有了更長遠的打算。 他認為,現在經濟的回落并不是一種危險,這更是一種機會。當前從全球發展來看,新技術、新材料、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給企業提供了巨大的成長空間。僅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就有很多科研成果等待產業化。只有堅定地走戰略轉型之路,才能取得成效。 融合創新打造優勢 在當前新常態下,任何一個傳統企業取得突破,就要大力引入新理念、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包括新的商業模式、發展模式,在這個基礎上,就要創新融合,而不僅僅是被動性接受。 任沁新認為,在新常態下企業戰略轉型,僅僅靠存量的人才去轉變觀念、推進轉型是不夠的。 因此,這次合作也是中信重工人才戰略上的重大舉措,意在通過合作培養一支高素質的人才團隊,以此推動雙方的戰略轉型,推動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中信重工與自動化研究所的戰略合作,不僅是在技術方面的融合,也是雙方在發展模式上不斷探索新路。這條路也是我國重型裝備等傳統行業的一次有益嘗試。 目前,中國成長性強的新興產業、新興企業都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相互融合,發展沒有疆界,并且已經開始進入傳統產業。相比較而言,傳統企業向新興產業領域的滲透還很不夠。但是,傳統優勢企業只要經過創新性融合的革新,就會形成無法超越的新優勢,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